近代第一所公立中醫學校:南京國醫傳習所

立學校、設學會、辦雜誌,一直都被近代中醫學界視為振興發展的「三大法寶」,其間誕生了至今被我們遺忘或忽視的第一所公立中醫學校——南京國醫傳習所。

先期建成南京國醫傳習所

1932年,南京「醫藥界鉅子」張簡齋、隨翰英等暨「政界聞人」陳立夫、杜同甲等人,「鑒於國醫學術,向系人自為學,以致學說紛歧,難收統一之效,當此學術競爭時代,不可不籌設醫事教育團體,以謀國醫學術上之補充」,共同發起成立南京國醫傳習所,推舉張棟樑、程調之為常務董事,張簡齋為董事長,負責籌備事宜,並以董事會名義呈請南京市政府及主管機關核准設立(《國醫傳習所之籌備》)。

為便於解決種種掣肘之瑣事,加之中央國醫館早就有成立國醫專門學校的規劃與藍圖,遂有將南京國醫傳習所改由中央國醫館主辦之動議。1933年9月26日,在中央飯店召開首次籌備會議。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先在長生祠設立國醫傳習所,擴充現有國醫傳習所董事會組成人員,加推南京市市長石瑛為董事長,焦易堂為召集人,並與張簡齋、杜同甲、楊伯雅、隨翰英一起,負責起草《國醫傳習所章程》及具體規劃,提交下次會議討論。

1933年10月1日,在中央國醫館會議廳舉行第二次籌備會議。推舉張簡齋為所長,隨翰英為教務主任,傅選青為事物主任,並再次議決「先辦國醫傳習所,俟《國醫條例》通過後,明年即辦學校,招收正班學生」(《中央國醫專校與醫院之籌備經過》)。

為加緊進行籌備工作,成立了以焦易堂為主任,杜同甲、傅選青、沈仲芳等為副主任的籌備委員會。自此以後,南京國醫傳習所的主辦單位升格為中央國醫館,並因此而奠定了近代第一所公立中醫學校的地位。

1934年5月底,在南京國醫公會長生祠舊址開始校舍建設,將於6月竣工,「大約九十月,決可開校上課」(《南京國醫傳習所將開辦》)。呈請南京市社會局核準備案後,決定先行開設「醫學正科」與「補習班」各一班,「以科學方法,研究中國醫藥,改善療病及製藥方法,養成國醫專門人才」為宗旨,「有初中畢業資格及相當學歷者,可入正科修業,五年畢業;參加南京市國醫檢驗考試,無論已否及格而有志補習者,均可報考補習班修業,二年畢業」(《南京市國醫傳習所:中央國醫館主辦,推張簡齋任所長》)。

學習課程分為兩種:「必修科目」包括黨義、國文、理化學、生物學、解剖生理學、衛生學、醫學史、病理學、診斷學、藥物學、處方學、內科學、小兒科學(附痘疹科)、婦人科學(附產科)、外科學、臨症講義(醫案)、臨症實習;「選修科目」包括喉科、眼科、正骨科(附金鏃科)、法醫科、按摩科、齒科、花柳科、針灸科(《首都國醫傳習所續招男女生,定於九月中旬開校上課》)。

經過先後兩次招考新生,最終錄取「正科四十名,補習班三十名」,於1934年9月19日開學,24日正式上課(《南京國醫傳習所開學上課》)。

1935年8月,南京國醫傳習所再次招收新生,「第一次招生,已於八月二日考過」,「月底將再續招」(《南京國醫傳習所續招新生》)。

1936年,第一屆「補習班」臨近畢業之際,國醫傳習所呈請中央國醫館派人監督畢業考試,中央國醫館特派秘書主任周柳亭作為代表「蒞場監試」(《南京國醫傳習所補習科畢業呈請中館派員監試》),「經各科教授評定甲乙,均尚及格,隨填畢業證書三十張,呈奉社會局蓋印發還」後,又加蓋了中央國醫館印章(《令南京市國醫傳習所據呈報補習班畢業證書請加蓋館印應予照準文》)。

籌而未競的中央國醫專校

南京國醫傳習所建成以後,中醫學界興辦中央國醫專門學校的願望與理想,終民國之世,一直都在不斷努力爭取實現。

1937年3月,衛生署中醫委員會成立後,「以《中醫專科學校教學規程》業經中央政治委員會議決:『交教育部會同委員會妥為訂定』,特商請衛生署指派隨翰英、張錫君前往教育部會商進行辦法,並一面草擬國立中醫專門學校預算,請衛生署商教育部於下年度開始時,在首都籌設國立中醫專門學校」(《中醫委員會建議創設國立中醫專科學校》)。所擬訂的預算草案,共計國幣24.6萬元,包括臨時經費15萬元(《國立中醫專校積極計劃進行:張委員擬就預算,刻已送教育部審核》)。無奈此時抗戰的烽火已蔓延至南京,並被迫遷都,開辦中央國醫專門學校的計劃遂擱置下來。

1939年4月22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中醫專科學校暫行課目表》,並令各省教育廳查明中醫學校辦理情形,但延宕數年,卻遲遲未見有任何主辦公立中醫學校的舉措。

在1942年10月召開的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一次大會上,孔庚提出了《限期成立國醫專科學校,造就中醫人才案》:「請行政院令飭教育部迅速延攬中醫學者,集思廣益,編輯教材,並限期一年內成立中醫專科學校,普及各省市設立分校或訓練班,以發揚民族固有醫藥。」大會議決如下:「以科學方法,研究我國原有醫術及藥材,為衛生行政機關及醫藥學校亟應切實注意之事,本案送請政府參考」(《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一次大會中醫學校提案全文》)。

相關部門不但不予採納,反而採取了一些倒行逆施的措施。1946年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命令上海市教育局取締上海中醫學院及新中國醫學院,公然否定已經頒布的《中醫專科學校暫行課目表》。面對政府機關「前後言行之不符,實使人痛心疾首」的情勢,「上海市中醫藥界積極自籌十億元,以期建立國立中醫專科學校」,並「會同首都中醫藥界向政府請願」,「結果尚稱圓滿,不日將展開籌備工作」(《中醫藥界一致要求建立國立中醫專科學校》)。但囿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實現。

抗戰勝利後傳習所復課

抗戰勝利,國民政府還都後,停辦已達10年之久的南京國醫傳習所,在張簡齋所長的積極努力及南京醫藥界的募捐幫助之下,重新修葺被敵偽焚燒的長生祠並增加其他建築設施,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在向南京市教育局備案後,於1947年6月開始招錄學生,報名者不僅男女均有,而且還有開業已數年的醫師,但多數為抗戰前在該所就讀而未畢業者(《南京國醫傳習所復課》)。

當時,上海中醫學院、中國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已被當局勒令關閉與停辦,「在今日中醫藥教育搖搖欲墜之勢,國醫傳習所能夠復校上課,也是中醫藥界中一朵奇異光彩之花」。為此,醫聲通訊社南京分社社長兼特派記者張德培在開學前夕專訪國醫傳習所,「報名上課者,大半為該所舊生」,「此次甄審者七十多人,及格者六十人。女生王問儒、王慧智、梁玄亭、沈慧君、蔡香帆五人,男生芮心齋等五十五人;系下午制,授課時間為每日下午三時至六時,教材大半均由該所自編,內設教導處、事務處,其講義為內科、外科、婦科、幼科、生理解剖、病理、診斷、方劑學、藥物學;期間六個月,期滿之後,即行重招新生,依舊為四年制。」(《南京國醫傳習所復校一夕訪問記》)

1947年7月1日,南京國醫傳習所正式上課。除集中1934年和1935年錄取的學生分別組成「特別訓練班」外,還開始了向社會公開徵集圖書並籌備出版雜誌等工作(《京國醫傳習所征書出刊》)。

其後,因國內時局緊張,有關國醫傳習所的訊息未見報道。南京解放前夕,張簡齋攜家人前往香港,南京國醫傳習所也曲終人散。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