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飲酒的方法

少量飲酒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暫時性擴張小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化瘀通絡,散風去寒,驅除疲勞;那麼應該怎樣飲酒才健康呢?

酒是具有兩重性的物質,少飲則益,多飲則害。明代李時珍:「少飲和血行氣,醒神御風,消愁遷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無精、生痰動火。「飲酒不可過度,自覺節飲養身,才不至樂極生悲。

1.常飲質量好、度數低的酒

古人對酒的品質十分講究。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齊》、《三酒》之分。五齊是按酒的情獨及味的厚薄分為五等,三酒是依據酒的釀造時間和長短而劃分的。並認為不應該飲用那些度數高而質量低的烈性酒,而應該適量飲用一點味淡而質量較好的酒,這一觀點深為後世注重養生的人所重視。

2.飲時心境要好

古人認為,酒不能亂飲,只有在身體和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才能飲用,身體不適、過分憂愁或盛怒之時都不能飲酒。否則會損害身體健康。秦人徐坷在《情裨類鈔》中談到飲食衛生時說:「於飲食而講衛生,宜研究食時之方法,凡遇憤怒或夏郁時,皆不宜食,食之不能消化,易於成病,此人人所當切戒者也。」飲酒更應如此,按中醫的理論說,人在發怒時,肝氣上逆,面紅耳赤,頭痛頭暈,如再飲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勢如火上澆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古人為使飲酒時的情緒達到最佳狀態,也摸索出了至今看來仍可倣傚的辦法。

選擇合適的時機:如涼月好風,袂雨時雪;花開滿庭,新釀初熟;舊地故友,久別重逢時飲酒,可達到賓主皆歡的願望;而在日炎風燥,渡陰惡雨;近暮思歸,心情煩躁時則不宜飲酒。

選擇合適的場合:無論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場合,還是在宅舍酒樓,只要使人感到幽雅、舒暢,便是飲酒的最佳場合。

3.溫酒而飲

古人飲酒多溫熱了喝。商周時期的溫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證明。酒何以溫而飲之?元人賈銘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但喝冷酒也不好,認為「飲冷酒成手戰(即顫抖)」。明人陸容在《寂菽雜記》中記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嘗聞一醫者云:『酒不宜冷飲』頗忽之,謂其未知丹溪之論而云然耳。」

4.飲必小咽

現代人飲酒常講究乾杯,其實此種飲酒方法並不科學。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呂氏春秋》說:「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明龍遵釵在《飲食紳言》中說:「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

5.勿混飲

元人貿銘在《飲食須知》中說:「嘗不害生也。」酒也是如此,各種不同的酒中除都含有乙醇外,還含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雜。多種酒混雜飲用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會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清升錄》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善酒者亦醉,乃飲家所深。」另外,藥酒也不宜用作飲宴用酒。藥酒中一般合有多種中草藥成分,如作飲宴用酒,某些藥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令人不適。

6.空腹勿飲

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餚。唐孫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們忌空腹飲酒。因為酒進入人體後,乙醇是靠肝臟分解的,肝臟在分解過程中又需要各種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調、肝臟受損。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菜餚、水果,這也是飲酒養生的一個竅門。

7.酒後少飲茶

不少飲酒之人常喜歡酒後喝茶,以為喝茶可以解酒。其實不然。酒後喝茶對身體極為有害。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攣痛之疾。」「茶性寒,隨酒引入腎臟,為停毒之水。」現代科學已證實了他們所說的酒後飲茶對腎臟的損害。據古人的養生之道,酒後宜以水果如香蕉、雪梨等解酒,或以甘庶與白蘿蔔熬湯解酒。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