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茶葉生產中病蟲害的防治

茶園的病蟲害防治,主要是實施以農業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同時也進行適宜限量的化學防治。

一、加強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應用栽培技術,定向改變環境條件,使之有利於茶樹生長發育,提高對病蟲的抗性,而不利於病蟲的生存、繁殖,以達到壓低病蟲種群數量的目的。因此,農業防治是無公害茶園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根本。它貫穿於茶樹生長的全過程。

1、選准品種。茶樹品種間由於形態結構、生化成分以及生物學特性的差異,對病蟲害的抗性亦不相同,選擇抗病蟲性強的茶樹品種是農業防治的基礎。

2、嚴格檢疫。選用無檢疫病蟲害的苗木,自繁或外地調進的苗木均要嚴格檢疫,防止檢疫病蟲害進入茶園。

3、科學施肥。每年施足基肥,用少量的化肥作追肥,要注意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提高茶樹抗病蟲能力,減少螨類發生和減輕茶餅病、炭疽病的危害。

4、及時排灌。乾旱時及時灌水可調節園內溫、濕度,能控制短鬚螨蟲口密度;茶園排漬,對茶長綿蚧、藻斑病、膏藥病、白絹病等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5、合理修剪。修剪不僅可以恢復和增加樹勢,而且對莖幹病蟲害如長白蚧和鑽蛀性害蟲有明顯的防治效果,茶園去除徒長枝、內膛枝、拖地枝後,茶園通風透光,可以防止黑刺粉虱等發生。

6、適時採摘。茶樹新梢是茶餅病、牙枯病、茶小綠葉蟬、茶橙癭螨等多種主要病蟲活動、危害和繁殖的場所。分批多次採摘既是保證茶葉品質的主要措施,也可直接摘除病蟲。

7、誘殺捕殺。冬季摘除茶毛蟲越冬卵塊、蓑蛾越冬袋(護囊)和各種病葉。茶季抓住害蟲發生少、小的階段,及時組織人工捕捉幼蟲,刮除卵塊和採用燈光誘殺成蟲。

二、實施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無公害茶園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關鍵,生物防治具有對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環境,以及效果持久等優點。目前茶樹病蟲害生物防治主要為病毒防治,現介紹茶小卷葉蛾、油桐尺蠖、茶毛蟲的病毒防治方法。

1、茶小卷葉蛾。茶小卷葉蛾顆粒體病毒,田間常用量187.5-300mg顆粒體/m2(相當於375-660頭老熟病蟲屍的含量),對水900Kg,於第一代或第二代幼蟲盛孵期作蓬面噴霧,當代幼蟲發病率達95%、96%,持效8-9年以上。

2、油桐尺蠖。油桐尺蠖核多角體病毒,每公頃用30×1011個多角體病毒,兌水1500Kg,於第一代幼蟲1-2齡高峰期噴霧,當年幼蟲發病率80%,持效3年以上。

3、茶毛蟲。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每公頃用(7.5-15)×1011個多角體病毒,兌水750Kg,於越冬代幼蟲2-3齡高峰期對茶從作低位傾向噴霧,當代幼蟲發病率80.5%。

由於天敵本身是一種生物,受環境影響較大,繁殖飼養比較複雜,而且與化學防治有一定矛盾。為提高生物防治效果,首先要協調好與化學防治的關係。使用對天敵殺傷力較小的化學農藥品種,減少化學防治次數。改進農藥使用技術,如用低容量噴霧代替高容量噴霧,對芽葉害蟲如茶小綠葉蟬、茶黃薊馬等進行快速葉面噴霧,對有「發生中心」特點的病蟲如螨類、茶尺蠖等進行局部噴灑,以減少對天敵的殺傷,保護天敵資源。第二,改善天敵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一般天敵,尤其是真菌和病毒要求在較高的濕度下生長、繁殖、感染昆蟲,病毒對陽光很敏感,不宜在高溫乾旱季節應用。

三、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具有見效快、效果好、使用簡便、受環境條件影響小等優點。科學進行化學防治是無公害茶園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重要手段。但化學農藥使用不當,會在茶葉和茶園環境中殘留引起人體慢性中毒和污染茶園環境;化學農藥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也殺死了天敵,導致害蟲的再度猖獗;單一、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還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降低農藥防治效果。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化學防治必須嚴格執行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茶園農藥首先必須符合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原則。再根據茶葉生產特點,病蟲的生物學特性進行具體選定。

防治刺吸新梢汁液的害蟲如茶小綠葉蟬、薊馬等,應選用具有一定的內吸作用,有較強觸殺毒性的藥劑,如敵敵畏、樂果等;對取食葉片的害蟲如茶毛蟲、茶尺蠖類、刺蛾類等,應選用具有胃毒兼觸殺毒性的藥劑,如擬除蟲菊酯類、殺螟松等;對茶園螨類害蟲應選用具有較強殺卵作用的殺螨劑;防治粉虱和蚧類害蟲要選擇觸殺性強、而且對蚧殼有強滲透性或腐蝕力的藥劑,如馬拉硫磷和亞胺硫磷等;防治葉部病害應選用既有保護效果,又有治療效果的殺菌劑,如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