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原產於加拿大東南部和美國的東北部,生長在海拔100~500米低山區的闊葉林內,這個地區寒暑變化不大,各月份雨量分佈比較均勻,具有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徵。西洋參長期野生在這種環境中,形成了怕陽光、喜陰濕、怕嚴寒、喜溫涼的生長特性。所以,在西洋參的種植過程中,應當重視環境條件對它的影響,並加以合理的調控。
一、溫度
西洋參的種胚在經過形態成熟種子裂口後,還要在5℃左右的溫度條件下,經過3.5~4個月才能完成生理成熟,根莖苞則需要在5℃左右的溫度條件下,經過2個月以上,才能打破休眠,具備出苗的生理條件。一般西洋參在土溫穩定在10℃以上時才開始出苗,15~18℃時最適宜苗期生長:開花期平均氣溫為20℃以上最適宜。西洋參不耐嚴寒,在-12℃時一年生的根莖受凍害,-17℃時主根受凍害。高低溫度交替變化,比連續低溫更能使參根受凍,所以,北方地區種西洋參的畦面冬季必須覆蓋防寒物。
二、光照
由於西洋參長期野生在闊葉林下,林內光照不足,比較陰濕,因而使西洋參形成了適應陰濕性。它對光特別敏感,最怕強光直射,而喜歡散射光和斜射光,屬於陰生植物。一般在幼齡期(一、二年生)需要較大的蔭蔽,在成年期(三、四年生)需要適當增加光照。在氣溫較低的生長季節(如春、秋季)和氣溫較低的地區(如北方或高山區)可適當增加光照強度。在氣溫較高的生長季節,(如夏季)和氣溫較高的地區(如南方或低山區),要適當增加蔭蔽度。光照度一般控制在10~30%之間,甚至控制到10%以下。在成年期和氣溫較低的季節和地區,光照度可控制在20~30%之間。栽培西洋參的合適光照度,除受參苗的生長年齡和不同的生長發育期的影響外,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光照強度應依據具體情況靈活調節。
三、水分
西洋參對水分的反應比較敏感,要求也很嚴格,水分不足,西洋參生長不良,產量低,參根表皮易變黃或燒須,嚴重時會使西洋參全株枯萎。由於西洋參根系不發達,鬚根多分佈在耕作層內,根毛少,因而不耐旱。這就要求對保水差的沙性土壤,在乾旱季節要及時補充水分,但水分又不宜達到飽和狀態,水分如果過多,易引起根部病害,嚴重的會出現成片死亡。所以,在西洋參的栽培管理過程中,對水分的管理非常重要,將會影響到西洋參產量的高低和質量的優劣。
西洋參的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一般苗期到地上部生長定型期,由於生長量的加大,需要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西洋參的這個生長發育階段,又值春旱時期,所以要經常澆水,保持畦面土壤濕潤。7、8月正值雨季,一般不需要澆水。此外,越冬期間如土壤含水量過大,會引起參根和芽苞凍害,這需要加以防範。
四、土壤肥料
西洋參適宜種植在腐殖質含量高,較肥沃,土質鬆軟,保水、保肥、透氣,有良好的團粒結構,不板結,酸鹼度為5.5~6.5的微酸性土壤。沙土和鹽鹼地以及排水不良的地方,都不利於西洋參的生長且易感病。
西洋參植株不大,生長緩慢,生長量也有限,因此對肥料的要求只要適度就可以。如果土壤肥沃疏鬆,種植西洋參時就不必再施肥。如果農田土栽培西洋參,對土壤應進行必要的改良。有機質含量低的應多施有機肥做基肥,土質較粘的可摻沙子。在西洋參的生長期間,應適當追施磷鉀肥和少量的氮肥。切記一點:氮肥不宜多施,否則會引起植株徒長,降低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