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季低溫、高濕的條件下,西洋參病害發展蔓延極為迅速,當土壤溫度達到5℃以上時,土壤中的病原真菌開始萌動;當土溫達到10℃以上時,病原真菌生長迅速,且開始浸染植物,造成植物病害發生。所以做好春季出苗期的西洋參病害防治顯得尤為重要。
一、病害的種類、發病原因及症狀
一、立枯病:
1、侵染及發病條件。在西洋參幼苗出土時即開始發生。幼苗植株過密、通風不良或溫度低、濕度大易發病。借風雨和農事操作傳播,一般4月中下旬開始,5月中下旬停止。在山東文登地區,一般是立枯病和猝倒病同時發生。
2、症狀。西洋參出苗前受立枯病菌浸染,可使小苗不能出土;小苗出土後發病部位在幼苗的莖基部(距表土3~5厘米的乾濕交界處)。被害組織初期呈淺黃褐色,而後呈現黃褐色的凹陷長斑,逐漸深入頸內而腐爛,致使西洋參幼苗倒伏死亡。
二、猝倒病:
1、侵染及發病條件。腐黴菌或疫黴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條件適合時,從幼苗的莖基部侵染西洋參。病菌通過風、雨和流水傳播。在低溫、高濕、土壤通氣不良、苗床植株過密的情況下易發生病害,尤其以漏雨參床和濕度大的地塊發生最嚴重。
2、症狀。發病初期,西洋參幼莖猶如被開水燙過,出現水浸狀暗色病斑,自土表處收縮變軟,最後使植株猝倒死亡。如參床濕度大,則在病部密生白色棉絮狀物質,嚴重時造成參苗成片死亡。
三、菌核病:
1、侵染及發病條件。當土壤溫度在2℃以上時即開始侵染,6~8℃時發病最重,超過15℃發病輕微或停止蔓延。春季低溫高濕、地勢低窪、排水不良、透氣性差或氮肥施用過多易發本病。
2、症狀。菌核病菌只感染西洋參地下器官,危害主根、蘆頭及芽孢,而不會蔓延到植株的地上部分。根部感病後,外部初期出現少許白色絨狀菌絲體,內部呈軟腐狀態,以後形成不規則的黑色鼠糞狀顆粒,後期根內部組織腐敗消失,只剩外皮。
二、防治
1、做好土壤的消毒:西洋參播種或移栽前,每667平方米(1畝)用多菌靈7.5~10公斤、敵克松2.5公斤和滅線靈2.5公斤進行土壤消毒。
2、挑選健壯的種苗:挑選無病、無傷口的西洋參苗移植,以減少病菌侵染的機會。
3、做好種苗消毒:用多菌靈等藥劑拌種。種苗用50%多菌靈300~500倍液浸漬20~30秒鐘,或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拌種子進行種子包衣處理(不必用水、不可用作浸苗),以減少種苗表面帶菌的可能,消滅初侵染源。
4、早春西洋參出苗前將地面的植物殘體和雜草清理乾淨,澆灌1%硫酸銅溶液(不可過多,防止傷害西洋參蘆頭,避免發生藥害),上一年重病區用參菌淨500倍液進行徹底消毒。
5、出苗50%時,用10%寶麗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預防苗期病害的發生。
6、苗出齊後,1~2年生苗用10%多抗黴素1000倍液 99%惡霉靈2000倍液預防立枯病、猝倒病的發生,3~4年生苗用10%多抗黴素800倍液 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預防菌核病、灰霉疫病的發生。
7、早春土壤及水分管理:早春注意參地早松土、勤松土,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地溫,降低土壤水分,防止參床過濕,可減輕多種病害的發生與蔓延。
三、防治效果
經過我們多年的試驗研究表明,用上述方法預防西洋參苗期病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洋參的立枯病、猝倒病、菌核病等均是在春季發生,另外銹病、灰霉病等病害的病原菌也是在春季萌發,採用土壤消毒、種苗消毒,早春做好清園工作,出苗50%時噴藥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大減少了初侵染源的數量,培育了健壯的植株,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病害的發生,相對於後期防治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減少了後期的給藥次數,建議在生產實踐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