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醫學的價值所在

典中醫學對於人類保健、防病治病的價值究竟何在?一個是經驗,一個是方法。基於現代科學對生物分子網絡信息特徵的研究成果和中醫認知疾病的經驗與方法,可以形成一種新的中醫理論架構,在此基礎上整合兩種醫學已有的經驗或者成果,可以形成超越現有中醫理論範式的新醫學。

有學者提出,惟有中醫理論自身內在固有並且先進的自然規律才是中醫科學最強有力的生長點,任何失去了內在生長點的科學都是絕對不可能繼續發展的——無論給予多麼豐饒的土壤。

那麼,古典中醫學對於人類保健、防病治病的價值究竟何在?我們認為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經驗,一個是方法。

價值之一:豐富的防病治病的經驗

經驗的形成:臨床實踐

人們常說:「中醫學是一種經驗醫學」。中醫有關防病的經驗諸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治病的經驗譬如冬病夏治、上病下取、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等,更多的當如許多中藥和方劑具有治療某病某證功效的經驗,如石膏退熱、青蒿療瘧疾、麻黃湯治療風寒感冒、桂枝湯調和營衛等。從《神農本草經》到現代各家臨床經驗,數千種的中藥和數十萬張方劑,大都是在臨床實踐經驗基礎上賦予了各種功效,當然也不少藥物功效實際上來源於「推測」,通過同氣相求、取類比象,或類推或演繹等都是常用獲取某藥功效的方法。

這些經驗,源於歷代各醫家在與疾病作鬥爭中不斷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的過程中,《黃帝內經》自然是集當時醫學經驗之大成,張仲景更明確提出其經「博采眾方」而成《傷寒雜病論》,後世醫家不斷從自己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民間的偏方驗方也是豐富中醫藥經驗寶庫中的重要來源,進而成為今天的以經驗為根基的中醫理論體系。

經驗的包裝:中醫理論

在中醫發展歷程中,這些經驗被人們採用陰陽、五行等傳統東方哲學文化所架構,即使如六淫、藏象等概念或理論無疑也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基礎上而被賦予新的內涵,從而成為中醫理論的骨架。比如經絡、藥物的功效,本來只是臨床實踐積累的個性化經驗,一旦被賦予陰陽五行、扶正祛邪,其意義就不再是一藥一穴一法而言了。

如半夏配伍夏枯草治療失眠,也被賦予了陰陽生長消減的內涵。《醫學秘旨》曰:「蓋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陽而長,是陰陽配合之妙也」,是指夏枯草「四月采收,五月枯」、「五月半夏生」。半夏、夏枯草配伍正順應了天地間陰陽盛衰的自然規律,也暗合了人體營衛循行的節律,因此治療失眠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有人形象地將中醫理論的演變形式喻為一個「集裝箱」:「歷代醫家不斷地往裡面填人不同的物品——沒有內在聯繫和邏輯關係的部件,而從不從中淘汰物件。對於相同的經驗事實,有多種不同甚至對立的理論假說:新提出的假說並不推翻和排斥原有的假說,諸說之間的關係是平行的。」這是事實!

《黃帝內經》構建了中醫理論體系框架,漢代張仲景其實只是應用了其中的「隻言片語」。張仲景對中醫學的貢獻之巨大是無疑的,後人學習中醫是必須掌握其精髓的,但畢竟其貢獻相對於整個中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經驗而言,仍然只是「鳳毛麟角」而已。為醫者若輒止於《傷寒雜病論》,實際上有「井底之蛙」之弊,後世的唐宋醫學、金元四家、明清溫補派、溫病學派各家諸輩名醫,代有充實、發展、完善,但其間的理論和經驗間的「衝突」比比皆是,清末以降的傷寒與溫病學派之爭則顯得自然而然了,各家都能夠在《黃帝內經》中找到理論依據。大家(也包括民間中醫、偏方驗方)都在為中醫這個「集裝箱」持續不斷的充實著,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而西醫更多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不斷用新知識、新理論淘汰舊知識、舊理論。

經驗的缺陷:個性化

經驗本身就包含著個性化特色,但過多的個性化經驗往往使得後學者難以學習掌握和重複應用。無疑,本草也好,方書也好,名醫專著也好,其中許多內容都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見,自然有不少內容是不可重複驗證,或者是錯誤的,或者明顯是糟粕。所以,通常所謂的中醫學至今仍然是以散在的珍珠為存在形式。

就藥物功效而言,古今眾多本草功效之間互相「打架」的很多,即使一味藥物的四氣五味也常常爭論不休,但並沒有人去深究——即使現在已經更新了七八個版本的高等院校的教科書甚至是「中國藥典」,許多藥物的功效其實也都是當時的一家之言而已,後人需要在臨床實踐中重新驗證、取得經驗或感悟,當然其結論儘管未必是科學的,但往往都能夠找到理論依據或賦之於理論內涵。經常有人舉例說某某人偶然獲得一個「秘方」從此就可衣食無憂,也是事實!

再比如,現代人喜歡提出新觀點、新假說,幾乎任何一個觀點都能從汗牛充棟的古典中醫醫集中找到依據——這是現在中醫論文寫作的主要表現形式,一個論點只要前人有表述過——哪怕是曲解,這個論點往往也成為「言之有據」的了!這與現代科學的學術特點也明顯不同。

經驗的特色:包容

中醫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包容性使得各種中醫學派並存,彼此互相指責的現象蔚為壯觀。「集裝箱」式的包容性原本是中醫特色,但也是其缺陷,成為被他人攻擊的「軟肋」。近百年來,許多聲稱要「取消中醫」的人所舉的事例,嚴格的講往往不是「真正的中醫」。公眾們習慣於把民間土法偏方甚至祝由也歸屬到中醫上來,好比白貓、黑貓都是貓,不是只有能夠抓住老鼠的才是貓,成為人們攻擊對象的只是那些並不抓老鼠的貓而已。

那麼,究竟什麼是中醫?尚沒有人來好好界定!近百年來的中醫似乎成為一種完整的體系,即理法方藥在教材中一一具備,但其中的問題卻一言難盡,至今對其爭鳴多多。

一般人很難理解學中醫之難。時到今日,任何一個中醫學習者,都必須重新讀《內經》學《本草》等經典的基礎上再在臨床中慢慢摸索,方能有可能成才,學習中醫能夠成才的年齡往往要到50歲以上,成為名家的概率遠遠小於其他學科。

價值之二:認知生命現象的方法

古典中醫學給我們提供了許多認知生命、防病治病的很好的方法學。這與西醫視角下的生命現象完全不同。

古典中醫學給我們提供了對生命現象及其規律和本質的認知方法,比如天人相應、整體觀、動態觀、司內揣外、司外揣內、取類比象、同氣相求等。這些方法被認為是宏觀、整體、動態地認知生命現象,與黑箱理論、系統論、複雜性科學有相似之處,其特色優勢已經越來越多被西醫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困惑所證實。近年來國內學者將中醫的這些認知思維方法稱為「中醫原創思維」。

原創思維對其他學科也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古代有用兵如用藥、用藥如用兵之說,臨床許多「西學中」的醫生通常能很快超越原本的水平,其道理就在於中醫學原創思維方法一旦被應用於指導西醫,也必將能夠提高西醫的臨床和理論能力。如按照中醫君臣佐使配伍思想,有效地指導了復方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與青黛組成的復方成分配伍的研製,但這對整個中醫眾多原創思維而言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古典中醫學的未來

中醫的真實世界是什麼?

經常有不少人中醫人說:中醫理論是完善、系統、成熟了的,這是否說明中醫學不需要發展了呢?事實上,人類歷史上沒有不需要繼續發展的科學。

近代中醫大家對古典中醫理論進行多方面的探索,比如提出整體觀、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與優勢,對整個中醫理論體系進行大致梳理,形成了現在的中醫學科框架,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就在中醫藥現代化過程中的科研、學術、教學、臨床而言,此前經歷了不少彎路,既有人至今仍然「執迷不悟」,堅持既往的研究思路,也有人開始反思,探討符合中醫真實世界的科研思路與方法。

當今,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高概念時代,面對複雜性疾病,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蛋白質等各種組學、網絡藥理學和轉化醫學模式的興起,生物學、計算機、統計學、數學等多學科的交叉、滲透,使得中醫現代化進程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未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系統、深入挖掘並應用中醫學中的經驗、理論和思維方法,更為有效地為人類健康事業服務。首要的工作當是搞清楚古典中醫學所關注生命現象的認知方法、思維模式和基本規律是什麼?中醫學中真正屬於科學的東西有哪些?

我們認為,首先是生命變化的時間規律和空間規律、疾病變化的時用規律、中藥作用與使用規律,這些規律隱藏在古今中醫經驗、理論之中。以「藏象」理論為例,其實藏象與實體的臟器沒有任何關係,不過是古人對人體生命現象的功能分類,對生命時間、空間、序列、功用現象的關係總括,《黃帝內經》的「四時五藏陰陽說」有理由成為古典中醫學的理論核心,這是中醫真實世界中的核心部分。

古典中醫學將走向何方?

中、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目前都已認識到各自的優勢與不足,並不斷進行修正、整合、架構,在此基礎上可望形成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對於複雜性疾病,人們已經認識到很難從某個細胞因子及其信號轉導通路單一途徑找到生物發病機制和治療的關鍵,而需要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進行整合,從而達到對生物發生機制整體的、協調的理解和認知。而分子生物學實驗和新近發展的高通量技術已經積累了海量的調控資料,對於分析網絡調控的特點,找出其網絡調控的關鍵靶點,闡明其調控網絡機制及其系統發病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比如,西醫對腫瘤發生機制已經從單基因到基因組的分子網絡角度開展研究,已經認識到腫瘤的產生不單純是某個腫瘤基因突變而是整個腫瘤細胞內外環境等複雜問題,西醫越來越重視對腫瘤及其他許多複雜性疾的診療提倡分期、階段性、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為此,我們提出:基於現代科學對生物分子網絡信息特徵的研究成果和中醫認知疾病的經驗與方法,可以形成一種新的中醫理論架構,在此基礎上整合兩種醫學已有的經驗或說成果,可以形成超越現有中醫理論範式的新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