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不寐 先治其心 後醫其身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趙志付教授對心身疾病經驗豐富,重視中醫「心身合一論」,治療上強調「先治其心,而後醫其身」的原則。現對其治療失眠不寐的臨床經驗加以總結,簡述如下。

  重視四診,詳審其內外因

趙志付認為,對於心身疾病,調查內因可找出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的虛弱所在,即正氣虛的表現;調查外因則可找出心理、社會、生物、行為多種致病因素,即邪氣實的表現。本科門診所見失眠病人大多病史較長,此類病人又多由應激因素引起,如因工作需要而加班,夜晚不能按時就寢,或因精神壓力大,心裡焦慮,平臥後仍不能放鬆,亦有因工作或感情、家庭事件等引起的,故臨證時應通過四診,尤其是望診和問診,收集病人的諸多背景信息。

趙志付非常重視患者的整體形態,包括形體之高矮胖瘦,面色之白皙潮紅甚或古銅萎黃,面容之焦慮抑鬱,膚質之潤滑干皺甲錯,語聲洪亮或低微,手掌之寒、溫、乾燥或潮濕、色澤紅稠或蒼白等,推斷患者的體質寒溫虛實以辨其陰陽屬性,氣質之陽剛、陰柔、焦慮、抑鬱、恐懼、操心等;再通過問其工作性質如體力或腦力、個體、官員、教師、幹部、文職、經營管理、學生等知其精神狀況、經濟狀況以及身體調適能力,感情生活如單身、婚嫁離異、產子、夫妻關係等斷其心理需求、行為認知,性格個性如急躁、溫和、操心、追求完美等綜合觀察其心理狀況和應激來源,並結合十問內容,分析其身體之臟腑虛實及陰陽氣血失調的特點。

把握病因病機, 辨其剛柔虛實

明代醫家張介賓《景岳全書·卷十八·不寐》有云:「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有邪都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清代醫家林珮琴《類證治裁·不寐論治》亦曰:「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陽氣自靜而之動,則寤。」由上可知,人的正常睡眠系由心神所主,陽氣由動轉靜時,即為入睡狀態;反之,陽氣由靜轉動時,即為清醒狀態。營衛陰陽正常運行是調節夢寐的基礎,其機理是陰陽之氣自然而有規律的轉化的結果,如果這種規律一旦被破壞,就可導致不寐的發生。趙志付認為:心身疾病發病後首先傷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腎。初期多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後期多為肝腎陰虛或肝脾腎的陽虛。末期陰竭、陽亡、陰陽離絕而終。病性為剛柔不能相濟,而致疏洩失職,氣滯血瘀,痰陰濕困或氣逆化火,火熱傷陰,升降失司,日久由實轉虛,脾虛肝郁或腎虛肝旺,極少純虛證。

肝主藏血,主疏洩,調暢情志,情志過極最易傷肝,因此此病的病機重點在肝,同時影響心脾兩髒。肝為剛髒,體陰而用陽,肝氣疏洩太過或鬱結不舒,均可使氣機受遏,營衛失調而不寐。根據人的氣質的陽剛和陰柔屬性不同所導致的肝疏洩太過和不及來劃分,剛證者見於素體陽剛,性情急躁、平日易心煩易怒、情緒激動、語聲洪亮、行動快捷之人;柔證者見於素體性情陰柔、平日常心情低落、情緒抑鬱、沉默寡言、行為謹慎之人。辨證時不僅應注意肝之疏洩的偏向,還應注重肝病所及臟腑的陰陽氣血變化和所兼痰濕氣滯血瘀的情況,如是方可對證下藥。

筆者統計了近兩年來趙志付治療失眠的病例,其中剛證與柔證的比例大約是5:1,剛證明顯較柔證多,而剛證又尤以心肝陰虛證及兼證為多。究其原因,大抵因為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模型,男女分工不再區別,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模型決定了現代人發病因素的多樣性及複雜性。富足豐裕的飲食條件,加上室內辦公以腦力活動居多,肢體活動減少,精神思維活動增加,二者不成比例地向兩極化發展,使心、肝、脾三髒受損,營衛不和,陰陽失調,神不安導致失眠是本病的癥結所在。因此,關注患者的心理和社會背景成為治療本病的關鍵因素。

  先治其心,而後醫其身

對於心身疾病的治療,趙志付提倡「先治其心,而後醫其身」的原則。從中醫的「心身合一論」出發,首先通過分析病人自身與其家人、朋友、同事、上司及社會之間的關係,指導病人建立正確的認知觀,以調適其心理想法,解除心理障礙,並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如早睡,葷素結合,增加有氧運動(走路、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等)及戶外運動,通過改變其環境和心態,逐漸糾正其極端的個性,如急躁易怒、抑鬱不欲言語等,從而減少因其個性所引起的多項負性生活事件的發生,即消除外因邪氣實的表現,達到治其心的目的。

在藥物的治療上,《靈樞·邪客篇》中對於「目不瞑」提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故應著重調治所病臟腑及其氣血陰陽。結合剛柔辨證論治方法——柔以制剛,剛以制柔,具體為肝疏洩太過而致剛證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洩,藥物首選白芍,取其酸瀉之性以瀉肝旺,緩其疏洩太過;而肝疏洩不及而致柔證者,用剛法以疏肝,增強其疏洩作用,藥物首選柴胡,取其苦辛以疏散肝之郁,即《內經》所說「用辛補之,用酸瀉之」。對於臨床常見的不寐證型,心肝陰虛者治以柔肝養心,主藥用白芍、丹參、炒棗仁、柏子仁等;心肝火旺者治以瀉肝清心,主藥用梔子、牡丹皮、淡豆豉、菊花、桑葉等;肝郁治以疏肝,主藥用柴胡、白芍、炒枳殼、香附、青皮、石菖蒲等,兼心脾兩虛者合茯苓、白朮、砂仁、雞內金、黨參及柏子仁、酸棗仁,兼陰傷,合酸棗仁、柏子仁、珍珠母等;肝旺脾虛者總以柔肝健脾為主,藥用黨參、白朮、茯苓、砂仁、內金、白芍、丹參、炒棗仁、柏子仁等;根據有無化火或化熱,加用桑葉、菊花、薄荷等以清肝熱;若兼脾陽虛或兼濕,則加用肉桂、豆蔻、炮姜、高良姜、吳茱萸、小茴香等溫脾陽或加用茯苓、白朮、砂仁等健脾化濕;除此之外,因不寐的病因病機總以陰陽不交,神無所主,故多於方中加用重鎮潛納,收斂固澀之藥如珍珠母、鍛磁石、生牡蠣、生龍骨等及交通陰陽之藥如合歡皮、夜交籐、百合、首烏籐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