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下)

(三)中醫分析判斷疾病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中醫根據診察瞭解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狀資料,通過邏輯思維分析,即可分辨「藏於內,現於外」的「藏象」所反映的人體的內部變化,作出「病」、「證」的診斷結論。

1、由「感性的具體」到「理性的具體」

通過「司外揣內」,「察外在之『象』,知內在之『藏』」,就是由感性的具體到理性的具體的典範。

「察外在之『象』」得到的是感性的具體,是人體生命活動或疾病狀態的若干具體的表現信息。如發熱的高低,惡寒的輕重,汗出的多少,脈象的虛實等等。

「知內在之『藏』」得到的是理性的具體,是人體生命活動或疾病狀態在人的大腦思維活動中的再現和把握,也是人體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具體表現信息的內在聯繫。

2、以「理想客體」構成關係推出病證的「理想模型」

任何科學理論體系,都有其「理想客體」和「理想模型」,方可執簡馭繁、提綱挈領地認識和把握其內在規律。

第一,陰陽、五行概念是中醫學理論的「理想客體」。

當「陰陽」、「五行」等哲學概念與大量的醫藥實踐的內容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醫藥內涵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理論後,「陰陽」、「五行」等已不再是簡單的哲學概念與命題,而是成為中醫學用來反映和代表人的生命活動及其變化規律的「理想客體」及專門的醫藥學理論。

第二,陰陽、五行理論模型是中醫學的「理想模型」。

「陰陽」盛衰消長、動態平衡的「陰平陽秘」及「五行」生化循環、亢害承製的「五行承製」等,是中醫學理論的「理想模型」。其中蘊含和應用了大量的數理邏輯。

從「理想模型」的狀態看,人的正常生理變化是「陰平陽秘」、「五行承製」的「常態」;人的病理變化則是「陰盛陽衰」、「陽盛陰衰」、「陰陽離絕」、「五行亢害」的「變態」;治療的目的就是恢復理想模型「陰平陽秘」、「五行承製」的「常態」 。

第三,中醫學的「病」、「證」診斷概念,就是以「陰陽」、「五行」等「理想客體」的變化關係建立的「理想模型」。

陰陽的消長、盛衰、虛實、轉化、真假和五行的生、克、乘、侮的變化及其關係,構成了中醫病證的「理想模型」。各種具體的中醫病證,就是這種模型的具體化和實際表現。

中醫診斷,就是運用這些「理想模型」的概念和邏輯關係為指導,診斷分析具體病人的具體的病、證情況及其病情發展演變趨勢。

3、「審證求因」的邏輯推導

「審證求因」、「辨證分析」、「病因病機分析」,都是中醫分析判斷疾病的基本方法。其核心原理,則是「審證求因」。

審證,就是審查和辨別證候。求因,就是從「證」的角度,分辨、求出病變的根本原因。由於證侯是病變的「結果」,因而「審證求因」則是「由果溯因」的逆向因果邏輯推導。

第一,在「審證求因」的思維起點及其分辯過程中,是「由果溯因」,「果→因」的逆向推導。

在「審證求因」的邏輯關係中,「證」是果,是病因引致人體病變的結果及其表現出來的相應證候,也即病變在一定時間範疇內、一定條件下的狀態及其結果。

在「審證求因」的思維起點及其分辨、推導的思維過程中,形成了「由果(病變表現出的證候)溯因(病因)」、「果→因」的逆向邏輯關係推導。但是,在完成這個思維過程,形成完整的思維鏈條並進行結論的表述時,需要按「由因到果」、「因→果」的正向邏輯關係進行表述。

第二,「審證求因」中「由果朔因」的逆向推導是由中醫學特定的診察模式和思辨方式決定的。

證所概括和反映的,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功能態信息表達的人體病變之「果」,是由若干的臨床表現及其相關因素組成的。因此,「證」所概括和反映的人體異常、病變之「果」,就成為「審證求因」時「由果溯因」分辯的切入點的依據。

以「審證求因」邏輯方法得到的「因」,是由邏輯分析推導出的引起病變結果的一組因素,是中醫病因分類下的病因歸類,並非簡單具體的致病因子,而是包括了某一種、某一類致病因子在內的致病因素的總括。

由於這一特點,經審證求因得出的因果邏輯關係,往往存在「一因多果」和「多果一因」的情況。

  中醫治療及預防疾病的基本原理

(一)治療以調節、恢復機體功能態平衡為主

基於中醫學作為整體、動態、功能態醫學的特質,其治療的法則及其原理,就是以調節並恢復人的功能態平衡為主,「以平為期」;重新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中醫治療疾病的手段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方藥、針灸、推拿、導引等。從總體看,基於中醫學是整體醫學功能態醫學的特質,不論何種治療方法,其基本原理均為:整體調治,恢復功能;驅逐邪氣,固扶正氣;瀉其太過,補其不足,最終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以平為期」。

中醫多種多樣的治療手段與方法,按其作用機理的角度劃分,可以簡單分為:第一,物理作用的方法,如:針灸、推拿;第二,化學作用的方法,如:內服或外用中藥方劑,主要者如湯劑、膏、丹、丸、散等;第三,綜合作用的方法,包括心理調節與保健、氣功、運動保健操等。

(二)預防以固護正氣並維護功能態平衡為主

診治疾病,治療與預防、康復密不可分。中醫預防疾病,重在調理陰陽、固護正氣、暢達情志、調和氣血,維護人體的功能態平衡。其核心就是固護正氣而維護功能態平衡,「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保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其主要方法與手段的基本原理,即為通過養護調攝,並保持心志寧靜、氣血和暢、起居有常,從而使得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心志寧靜,即:自我調攝,情致平和,不急不躁,積極樂觀,貧富無意,強弱不爭。學會調適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建立並保持寧靜穩定的心理狀態,減少或避免心因性疾病;同時提高心理素質而提高機體的自我穩定能力,也就能夠提高抗病力。

氣血和暢,即:通過調理,攝入養分,氣血充盈,相互化生,氣動有力,血充養足,運行通暢。補充並保持人體所必須的物質——(陰)血;由養分化生並保持旺而有序的動力(功能)——(陽)氣。血為氣的化生提供物質基礎,氣為血的生成提供動力,物質與功能相互促進和化生,二者和諧通暢,則正氣存內,百病不生。

起居有常,即:生活規律,勞娛(逸)有度,動靜相宜,藥食互調,體質維常,以養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形成並保持穩定的生理狀態,增強機體活力與抗病力。

通過如上簡析可知,中醫學作為整體醫學、動態醫學和功能態醫學的學科屬性特質,主要取決於其診治疾病的特殊認識角度、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