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沒有「重症肌無力」這一病名,根據其臨床特點,多按「痿證」辨證治療。因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肌肉,根據「五輪學說」胞瞼屬脾。重症肌無力是累及神經,肌肉接頭處突觸後膜上乙酰膽鹼受體,主要由乙酰膽鹼受體抗體介導的、細胞免疫依賴及補體參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晨輕暮重的骨骼肌無力。
脾病的臨床症狀特點為疾病早晨重、午後輕,這與重症肌無力患者骨骼肌晨輕暮重的特點不符。
脾病的臨床病理特點由於得不到水谷精微的充養,脾病不僅可見四肢無力,而且其病理特點應以肌肉萎縮表現較突出。但現代醫學認為:重症肌無力的肌肉改變特徵是變性、再生和炎症浸潤,8%-20%的病人可有肌肉萎縮,而肌肉萎縮的存在與否,其損害的性質與範圍等,均與重症肌無力的嚴重程度、臨床特徵與預後無關。
脾病的預後轉歸特點。重症肌無力危象的發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在現在醫療條件下其死亡率仍然高達15.4%-50.0%。
重症肌無力危像是指病人本身病情加重或治療不當引起呼吸肌無力所致的嚴重呼吸困難狀態。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因此危象時出現的「嚴重呼吸困難狀態」是中醫肺病的表現,而非肝的表現,與脾病「至肝而死」的特點不符。
脾病的治療用藥特點。現在從脾論治重症肌無力臨床報道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方劑為補中益氣湯,且其中黃芪的用量多為30-60克,有的甚至用到120克。補中益氣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關於黃芪的用量注曰:「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黃芪用量至60-120克,顯然不是用來治「外感」,但是否適合「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這一治療原則,尚無定論。
「治痿獨取陽明」適應症。或曰:「《內經》明載『治痿獨取陽明』,從脾論治重症肌無力正是這一治療原則的體現」。任何治療原則都有其適應症,「治痿獨取陽明」也不例外。其適應症是什麼呢?
《素問·痿論》載:「論言治痿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陽明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全段合看,「治痿獨取陽明」是適合「足痿不用」的。
現臨床對重症肌無力的分型多採用改良Osserman分型法,其把重症肌無力分為五型,每種類型中均沒有單獨出現「足痿不用」的,也就是無單見的下肢無力。故並非「治痿獨取陽明」不對,而是沒有把「治痿獨取陽明」用對人,存在泛用誤區。
中、西醫服務的對象是相同的,吸取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為我所用,也是可取的,但中醫應該加強對疾病的認識,要符合中醫的自身規律。中醫,對疾病的治療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療效,而不至於陷入「盲人摸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