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先生的《離開現代化,中醫會怎樣》一文(載9月7日《中國中醫藥報》),立意有些偏頗,說理有些牽強,讀後令人唏噓。
首先應當明確,中醫不是現代化的產物,不是現代才產生和建立起來的,它存在的基礎不是現代科技。沒有所謂現代化,中醫不會消亡,它照樣會頑強地生長、活躍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活躍在醫療市場——不過,不是在醫院,而是在民間。離開了「現代化」的中醫院,中醫就不能活了?所謂「自衰、自歿」,完全是杞人憂天。現代科技成果也許能對中醫起一定的輔助作用,但這個作用是有限的,它決不能起到防止衰退、振興中醫的作用。
不錯,中醫院的確是現代才建立起來的,前後不過幾十年。但一段時間以來,它早已基本上不「姓中」了,變成了二流的西醫院或中西醫結合的醫院。正由於中醫院「西化」,才造成了今天中醫力量的萎縮,「丟掉大片醫療份額」。但這不是中醫不行,而是醫療體制及社會環境等因素造成的。在「西強中弱」、「西主中從」的大環境、大背景下,在西醫普遍掌握著話語權、主導權的情形下,在所謂現代化的理論及名詞術語佔據和充斥國人頭腦的情形下,中醫還能分得多少市場份額?須知在西醫的頭上多半罩有一頂「科學」的光環,國人趨之若鶩。過去的多數醫療法規也是以西醫為主或中心來制定的,比如《傳染病法》,它給予了中醫參與救治的機會和權力嗎?
現在的中醫院,基本上是借中醫的招牌,大行西醫之實踐。難道就這樣去達到「和西醫平起平坐」或這樣去「主導世界醫學新潮流」?雖然「有了中醫院,現代設備一應俱全」,但自覺運用中醫理論去動腦和動手的中醫人卻反而少了,或有些變懶了,一切都靠儀器來解決診治問題。現時代的中醫的確失去了「很多動手的機會」,但這與管理者們主動放棄了諸如中醫外科、中醫骨科等具有傳統優勢和特色的手術不無關係。用進廢退,正是由於有了某些「先進」的、賺錢又多又快的現代化醫療手段,中醫傳統的但不賺錢的手段反而受冷落而被邊緣化。
如果說「生態將遭到嚴重破壞」,這也要算在中醫藥未利用現代科技的頭上,這是否有些太過分了?中醫提倡用原生、道地藥材,這並沒有錯。遵循傳統用藥,與利用現代科技發展藥材生產,此二者並不矛盾,並不能因為後者而否定前者。那種聲稱「不必敬畏自然」,以為現代科技無所不能的作法是不可取的。筆者認為,應當採取多種措施,合理規劃,盡可能地努力保護、種植和發展中藥材,包括使用現代科技,使中醫不致輸在或跌倒在中藥上。此外,還應該限制原生中藥材的出口,限制提取中藥材化學物,限制大規模地利用中藥製成飲料,以及防止亂挖濫采中藥材,或摻雜使假,或人為炒作等。這些措施,比起利用現代科技來,其作用顯得更為重要。現在環境的污染,水、空氣的污染,難道主要是因為種植和采收了中草藥造成的?張毅先生竟然說:「對中醫藥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中醫將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壞。」這項罪名,中醫可擔當不起!還有,如果到某一天,「薄荷成了500元一斤的稀有中藥,麻黃成了800元一斤的緊俏貨」,這個責任也不應該讓正常使用它的中醫師們來負,因為這不是他們造成的。如果中藥材價廉的優勢被徹底改變,首先就應當問一問那些中醫藥的管理者和物價政策的制定者。
中藥「尋求代用品」的原因和責任,當然不能攤派到傳統中醫頭上。「影響學術發展」這頂帽子,也更戴不到其頭上。兩千多年來,中醫沒有現代化,不是也傳承下來了?而且典籍浩繁,代有發展創新。中醫學何曾停止過自己的步伐?影響學術發展的因素很多,首先是要有一個良好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環境和氣氛。
筆者認為,電腦是個好東西,它對交流和繁榮學術,傳播中醫經驗和理論等,確能起到快速、普及的作用,中醫人應當充分加以應用,這還是要感謝現代化帶來的成就。
然而張毅先生在其文章的最後說:「假設有一天我們連代用品也被用光了,我們怎麼辦呢?我想為了中醫的不滅亡,我們除了求助現代科學技術別無他途。」他這樣說,未免太絕對了一些,也太悲觀了一些。據說,目前在國外,受歡迎的是傳統中醫,而不是「現代化」的中醫。盲目追求所謂「中醫現代化」,未必是件大好事。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尚未可知也。
總之,關於「離開現代化,中醫會怎樣」,張毅先生一共為我們講述了五點,什麼「生態將遭到嚴重破壞」、「傳統效方缺失」云云。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文章把現代科技的力量和作用誇大了。試問:它就能挽救「中醫的不滅亡」?一句話,在張先生眼裡,離開了現代化和現代科技,中醫就只能衰落了或「滅亡」了。故中醫應當感激現代化,感激無所不能的現代科技,感激它的「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