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位治呃逆

呃逆,又稱膈肌痙攣,是指自覺胸膈氣逆、喉間呃聲不斷、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正常情況下,也會發生呃逆,多持續數分鐘、數小時,不治而愈,多為正常生理所致。若呃聲不斷、不能自主者,則為病態。重者可間歇性發病,或晝夜不停,遷延數月不愈。發病多為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往往繼發於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肝硬化、胃癌等。呃逆屬於中醫的「噎嗝」「反胃」等範疇。

辨證要點

1.飲食不節 恣食生冷,脘腹脹滿,呃逆頻作,隱痛不適,納減眠安,兩便尚調,舌質淡紅,舌苔略膩,脈細濡。

2.肝氣犯胃 情志不遂,兩肋脹滿,呃逆頻發,口乾口苦,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

3.正氣虧虛 納少眠差,四肢乏力,胃脘隱痛,呃逆晝夜不停,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要點

1.治療原則 宣通氣機,寬胸利膈,和胃降逆。

2.穴位

第一穴:承漿穴,適於飲食不節、肝氣犯胃、正氣虧虛證型。

第二穴:後溪穴,適於肝氣犯胃、正氣虧虛證型。

第三穴:內關穴,適於飲食不節、肝氣犯胃為主。

3.治療方法:用毫針治療;穴位封閉。

操作方法

承漿穴:讓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找準承漿穴,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2寸不銹鋼毫針,平刺承漿穴,實證用提插捻轉瀉法,虛證用補法捻轉,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捻轉。捻轉得氣後,每10分鐘捻轉1次,留針30分鐘。每日1次,輕者10天為1療程,重者需2個療程。

後溪穴:微握拳,找準穴位,虎口朝下,後溪穴朝上,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3寸不銹鋼毫針,直刺後溪穴並透合谷穴,捻轉得氣後,實證用提插捻轉瀉法,虛證用補法捻轉,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捻轉。每10分鐘捻轉1次,留針30~40分鐘。每日1次,輕者10天為1療程,重者需2個療程。

內關穴:患者手心向上平伸前臂,找準內關穴,直刺,捻轉得氣後,每10分鐘捻轉1次,留針30分鐘。每日1次,輕者10天為1療程,重者需2個療程。

病案舉例

驗案1 呃逆(胃熱所致)

彭某,男,59歲,工人,2008年9月30日初診。患者訴呃逆不止2天。2天前,因咳嗽輸液抗生素,引起上腹脹滿、噁心欲吐、納飲減少、呃逆頻作,當地醫院給予口服胃復安、中藥針灸等治療,未見效,前來就診。診見呃逆不止,口渴思飲,聲音洪亮,口乾、口臭、喜冷飲,便秘尿黃。舌苔微黃、脈右關弦滑。

辨證:胃腑損傷,瘀熱內蘊,升降失調所致。

治則:降逆和胃,利膈止呃。

治法:取承漿穴針刺。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3寸不銹鋼毫針,平刺承漿穴,酸麻脹感後,用瀉法強力捻轉,約1分鐘,呃逆即刻停止。每10分鐘捻轉1次,共3次,每日1次,連針5天,諸症悉除。針後隨訪,一直未反覆。

按:呃逆,凡飲食不當,情志不遂,胃腑損傷等均可誘發或加重。西醫認為呃逆是由於膈神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而引起膈肌強烈地收縮而發生。中醫辨證以寒冷襲胃、胃火上逆、肝氣犯胃多見。

本案呃逆為胃火上逆所致,治宜降逆和胃,清胃止呃。承漿穴是任脈及足陽明胃經交會穴,針後呃逆即刻緩解,說明承漿穴具有降逆和胃,清胃止呃的功能。可見胃火或胃熱引起的呃逆,取承漿穴針刺,用瀉法治療,效果確切。

驗案2 呃逆(食滯客胃)

張某某某,男,73歲,醫師,2010年12月1日初診。

患者訴呃逆不斷20天。20天前,飲食不節,上吐下瀉,經治療病情逐漸恢復,仍胃脘不適,呃逆頻繁,夜間尤重,無精打采,納減乏力,舌質淡紅,脈細無力。

辨證:飲食不節,中氣所傷,胃氣上逆動膈。

治則:降逆和胃。

治法:針後溪穴,用補法捻轉,1次症減,3次後消失,鞏固2次,半年內未反覆。

驗案3 呃逆(脾胃濕熱)

李某,男,39歲,2010年3月26日初診。呃逆頻作3天。3天前,飲食不節,加情志不遂,胃脘脹滿,口乾口苦,熱灼感,呃逆頻繁,口臭便秘,影響工作,口服胃復安,未見效。來診時,呃逆頻繁發生,胸腹隨之抽動,舌質淡紅,苔白兼黃,脈弦滑。

辨證:脾胃濕熱、升降失調。

治則:降逆和胃、清熱利濕。

治法:選內關穴針刺。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1.5寸不銹鋼毫針,直刺內關穴,得氣後,用平補平瀉捻轉,1~2分鐘,呃氣次數減少,胸脘脹滿減輕,留針60分鐘,治療過程中,分4次運針捻轉,呃逆次數明顯減少,連續針3天,呃逆消失,胸脘脹滿稍有不適。繼續鞏固2次,隨訪諸症悉除,兩個月未復發。

按:本案發病由於飲食不節,加情志不遂所致。選內關穴針刺治療,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具有寬胸理氣、降逆和胃、解痙止痛等功能,針內關穴獲愈,關鍵在於降逆和胃,胃氣下降,呃逆逐漸緩解,胃腸功能逐漸恢復。因此,針刺內關穴膈肌痙攣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臨證心得

呃逆一證,發生部位在中焦,乃胃氣上逆動膈而成。治療採取降逆和胃法。臨床常用穴位:中脘、足三里、內關、期門、太沖、承漿、後溪等。而臨床實踐發現,見效快,療效高,其中承漿、內關、後溪3穴尤其顯著。

後溪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八脈交會穴之一,上行通督脈,下行沿著食管,穿過橫膈到胃,屬小腸,「經脈所過,主病所及」,故取後溪穴治療。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呃逆主要是由於膈神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致使膈肌產生不自主的間歇性的強烈收縮而引起,因此,能夠抑制膈肌痙攣收縮的治療方法,都能使呃逆取得治療效果。針刺承漿、內關、後溪3穴所以治療呃逆效果顯著,可能與此有關。尤其是內關穴使用利多卡因、胃復安封閉,呃逆即刻消失,進一步提示膈肌痙攣得到抑制的結果。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