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鏡人膏方調治慢性疾病

中醫將中藥傳統劑型分為湯、丸、膏、散、丹等五大類,其中的膏可分為內服和外敷兩種。內服膏劑即是膏方,它是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選擇多種藥物組成方劑,再將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熬、去渣,將藥汁經微火濃縮,加入輔料,如飴糖、蜂蜜、阿膠、鹿角膠等收膏,形成稠厚的糊狀補膏,以達到補養身體、調理疾病和祛病延年的療效。

俗話說:"月膏進補,春至體壯可打虎,秋燥時節必無苦,夏日無風也可過。"自古以來,膏方就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以其適應證廣、療效顯著和服用方便深受患者的歡迎。

張鏡人教授善用膏方調治慢性疾病。他認為,對於急症、重病,中醫自然需用方藥、針灸等各種方法治療,對於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復期的調養,則比較適合使用膏方。

在膏方配製上,張老主張"調補兼施,寓治於補"。他說:"制定膏滋,選藥可眾,冬令季節,封藏之際,人體服用,多可收藏,故善於補氣養血,填精助陽,調養臟腑,充養機體之用。對於髒氣虛損,陰陽不足者頗有效驗。但是若一味投補,補其有餘,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膏方用藥不僅要考慮"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還應根據患者的症狀,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調補兼施,寓治於補。

一般來說,膏方主要用於哮喘、慢性反覆發作咳嗽、鼻炎、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腎病、風濕病等慢性病的調治,因為這些病大部分存在免疫功能紊亂,調整其體質狀態有利於疾病的臨床治癒。調配這類膏方時,既要針對疾病的治療,又要考慮發病機理給予臟腑功能調理,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

1985年,張老接診了一個男性患者,這位患者原本就有胃病,經過治療雖然有所緩解,但是依然"便行不實,時或頭暈面浮"。張老認為,"腎為水火之窟,水虧於下則為溲溺餘瀝",脾胃失健多是腎精受損,因此為其開了一劑健脾補腎的膏方,病人用藥之後,不久便恢復了健康。膏方組成如下:

【組成】炒黨參90克,炒白朮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20克,炒山藥60克,香扁豆60克,建蓮肉(去蓮心)60克,炒白芍60克,制半夏60克,炒陳皮60克,炒枳殼60克,制香附60克,佛手片60克,八月札60克,白杏仁60克,白豆蔻30克,川石斛60克,枸杞子60克,炒滁菊60克,炒知母60克,炒黃檗30克,山萸肉60克,澤瀉60克,生石決60克(先煎),白蒺藜60克,女貞子60克,旱蓮草60克,菟絲子60克,制狗脊60克,炒川斷60克,炒杜仲60克,川萆薢60克,炒當歸60克,丹參60克,炙遠志20克,炒山楂60克,炒神曲60克,香谷芽60克。

【做法】上藥浸一宿,武火煎取三汁,沉澱瀝清,文火收膏時,加入清阿膠200克,白冰糖400克,熬至滴水成珠為度。

【用法】每日服1湯匙,溫開水調送,清晨最宜。如遇感冒食滯需暫停數天。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