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脾胃與痰飲

痰飲是體內水液停積、不得輸化的一種疾病。《內經》謂之「積飲。」《金匱》首創痰飲之名,並以專篇論述,對脈證治療闡發甚詳,成為後世辨證論治的主要根據。痰飲皆濕聚而成,但濕又源於脾胃,總由脾胃升降失常,運化失職,水濕內停而致。

脾胃為生痰飲之源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可見津液來源於飲食水谷,通過胃的「游溢」,脾的「散精」而成。其水液運行輸布,又依賴於脾的轉輸上行,肺的宣降以通調水道和腎的蒸化開合,分清泌濁作用,而其首要尤在於脾胃。「脾為後天之本」,位居中焦,通上連下,不僅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而且又是水液代謝的中流砥柱。「胃為水穀之海」,脾主運化而為胃行其津液。脾健胃和,運化正常,津液和調,化生水谷之精微以「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如果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制水無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致「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醫門法律·論脾胃》)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說明痰飲乃水濕積聚而成,造成水濕積聚之由,又因於脾胃之虛,故又有「脾為生痰之源」。

痰之與飲,異名同類,稠濁為痰,清稀為飲,前人謂痰屬陽,飲屬陰言其成因,尤在涇,認為胃多生痰,脾多凝飲。尤氏在《金匱要略心典》中說:「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則化而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則凝而為飲;其平素飲食所化之精津,凝結而不布,則為痰飲。」

痰飲之形成,與肺、脾、腎三髒氣化功能失調有關,而脾胃則為其病變中心。李東垣之《脾胃論》云:「脾胃虛則肺最受病。」如脾胃虛弱,上不能輸化散精以養肺,俾肺氣亦虛,易受外邪所犯,肺之敷布津液,通調水道功能失職,水液內停聚而為痰飲。另外,脾胃運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為痰飲,上漬於肺,令人喘息咳唾。此謂「聚於胃,關於肺」,「肺為貯痰之器」也。

「腎為先天之本」,腎臟雖能「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但須賴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在水液代謝方面,腎主水化水,脾運水制水,只有俾脾胃充分發揮其樞紐作用,輸化運轉水液,腎臟才能氣化津液,分清別濁,以維持其全身水液代謝的平衡。如脾陽一虛,一則下不能助腎以制水,二則脾陽虛累及於腎,而導致脾腎陽虛,終致脾腎陽虛,水液代謝障礙,便構成了痰飲產生的病理基礎。正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痰》說:「有腎虛水泛為痰者,此亦由土衰不能制水,則腎中陰濁上逆耳,非腎中真有痰水上泛也。」

以上足以說明脾胃虛弱正是形成痰飲的關鍵所在,張景岳曾指出:「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虛而然。」所謂「中虛」,即指中焦脾胃虛弱,即使是由風、寒、火與濕相結而成痰飲,也必須在脾虛生濕的前提下才會產生。

治痰飲當以調脾胃

痰飲形成以後,「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內至臟腑,外至筋骨皮肉,變生多種疾病。《金匱》載有四飲:即散在胃腸者為痰飲;飲流脅下者為懸飲;淫溢四肢肌肉者為溢飲,支撐胸肺者為支飲。很多疑難怪症常與痰有關,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責之於痰」之說。

儘管痰飲之病變證多端,表現不一,治痰之法繁多,然萬變不離其宗。所謂「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當以調理中焦脾胃立法。正如張景岳所說:「惟脾虛飲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其變最多,但當調理脾胃,使其氣強,則自無食積之患,而痰飲即皆血氣生矣。」

何謂調理脾胃?《金匱》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此和以溫藥,利其小便乃是治痰飲病的重要經驗,深得調理脾胃之要義。溫藥和之,當指溫運脾陽,脾以溫為健。而痰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行。張仲景治痰飲之代表方為「苓桂術甘湯」,即以茯苓為主藥,健脾滲濕,白朮補益脾氣,而用桂枝通陽化氣以助茯苓溫化痰飲。又如善治支飲,溢飲的小青龍湯,亦取乾薑溫脾與肺,使脾能散精上歸於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水液在體內正常運行,不致停蓄為患。以真武湯、金匱腎氣丸治腎虛水泛為痰飲,也是通過溫腎陽而達到溫運脾陽之目的。因而方中除附子、肉桂以溫腎陽外,又用茯苓、白朮、山藥以健脾滲濕制水。此屬張氏溫藥和之的範例。又如張仲景為治懸飲和「支飲不得息」而設的十棗湯及葶藶大棗瀉肺湯,均用大棗益氣護胃,寓有深意,大棗不僅可以緩和酸藥之毒,並可使脾旺可以制水,這都體現了治療痰飲當從脾胃著手的精神。

利小便也是治痰飲的重要方法。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濕從小便而去,不僅有助脾健運,而且可杜其生痰之源。故利其小便與溫化痰飲是相輔相成、相須為用的兩個重要環節。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澤瀉湯,以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即用澤瀉利水除飲,白朮補脾制水,特別是茯苓一味,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利水,俾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很多治痰方劑,如燥濕化痰之二陳湯、清熱化痰之清氣化痰丸、潤燥化痰之貝母瓜蔞散、溫化寒飲之苓甘五味姜辛湯,及治風化痰之半夏天麻白朮湯等,均伍以茯苓,正是宗杜其生痰之源之旨。

綜上所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治病必求其本,治痰飲尤當調脾胃,胃強脾健,則飲食不失其度,運行不停其機,何痰飲之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