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寬胸通痺治療冠心病

恩師張學文系陝西中醫學院終身教授、國醫大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心繫疾病的中醫藥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頗有獨到見解。現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冠心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群,現代醫學病理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臨床表現主要是突然陣發性前胸胸悶或疼痛,並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並沿前臂內側直達小指和無名指,發作時面色蒼白,表情焦慮或煩躁,心悸,心慌,短氣,疼痛劇烈時可伴冷汗。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因飲食、情志、吸煙等多因素綜合作用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致管腔閉塞或痙攣,猝然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常因情志、飲食、受寒、勞累等因素的影響發作。

張師通過詳細的研究,認為屬中醫「胸痺」、「心痛」範疇,現代醫學的認識基本相似,核心病理雖然是血脈瘀滯,誠如《靈樞·經脈》指出:「手少陰(心)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心痛者,胸中痛,脅下痛,肩背胛間痛,兩臂內痛。」《肘後方》說:「胸痺之病,令人心中堅痞忽痛,肌中苦痺,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滿短氣,咳嗽引痛,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膂,不即治之,數日害人。」

張師認為引起血脈瘀滯的病因雖然複雜,但主要是虛與痰。《靈樞·邪客》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灌心脈,而行呼吸焉。」本病常發生在四十歲以後,此時臟腑功能開始衰退,宗氣生化不足,從而心脈灌注不足,胸陽不振,血液運行無力,血脈瘀滯。《素問·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長期過食肥甘厚味、過食鹹味,則損傷藏腑,尤其是脾胃受損,導致運化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津液內停,聚而為痰,壅塞心脈,蔽遏胸陽,從而脈道不通、氣血瘀滯。《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靈樞·口問》云:「悲哀愁憂則心動。」長期情志妄動,七情過激,或受寒,或勞累過度,損傷氣機,導致氣血逆亂,心脈失暢,血脈瘀滯。煙為辛燥之品,煙霧為濁氣,長期吸煙則不僅濁氣內入,壅塞胸中血脈,而且燥可傷津而使血脈失潤,導致胸陽閉阻、血脈澀滯。

心主血脈,心脈瘀滯則一身失養,機能衰退,是為虛。故本病是虛實夾雜之證,治療要以益心寬胸通痺為治療總則。張師認為冠心病因是慢性疾病,心痛發作時常是標急之證,當以寬胸通痺、散滯止痛為主,並擬定了寬胸通痺湯,藥用瓜蔞、丹參、生山楂、炒酸棗仁、鹿啣草各15克,薤白、降香、麥冬、川芎、赤芍各10克,桂枝6克,三七3克(研末,沖服),心氣不足者常勞累後發作,短氣、心慌心悸、脈細弱,加人參、黃芪;心陽不振常受寒易作,畏寒、手足厥冷、唇甲青紫,加附子、桂枝;心陰不足者多與吸煙有關,常心煩、口乾咽燥、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細數,加西洋參、麥冬、五味子、柏子仁、玄參;心血不足者多心悸心慌、面色無華、唇舌淡白、脈細或澀或結代,加雞血籐、當歸、地黃。因情志誘發者兼以理氣,加柴胡、郁金;痰阻嚴重者多胸悶、時有眩暈,加半夏、菖蒲、膽南星;瘀阻嚴重者疼痛劇烈或刺痛、唇甲青紫、舌有瘀斑或瘀點、脈細澀,加葛根、延胡索、三七、桃仁。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