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勝傷津

燥為秋令主氣,外感燥邪有溫燥和涼燥之別。初秋有夏火之餘氣,燥與熱合,出現類似風熱的症狀,則為溫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氣,燥與寒合,出現類似風寒的症狀,則為涼燥。外感燥邪,既具有外感病臨床表現的一般特徵,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經,耗傷津液的症狀,正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云:「燥勝則干。」

內燥是津液耗傷的一種表現,多由熱盛津傷,或汗、吐、下後傷亡津液,或失血過多,或久病精血內奪等原因引起。主要病機是津液不足,陰血虧耗,病變可涉及肺、胃、肝、腎。內燥的臨床表現以口咽乾燥、皮膚乾澀粗糙、毛髮乾枯不榮、肌肉消瘦、大便干結等津傷血少的症狀為主,故又稱為「津虧」或「血燥」。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溫燥重在辛涼,以桑杏湯為代表方,可適當加用沙參、梨皮等養陰生津藥;涼燥重在辛散透表,以杏蘇散為代表,不宜多用甘寒養陰之品。

內燥治以養陰生津為主,但周仲瑛強調需進一步區分肺胃、肝腎的主次。一般而言,病程短,口咽乾燥為主,病位主要在肺胃,治療以甘寒培補,養陰生津為主,代表方如沙參麥冬湯、麥門冬湯,常用藥物如北沙參、麥冬、天冬、玉竹、石斛、蘆根、天花粉等;病程久,體弱,多髒同病,真陰受損,病及下焦肝腎,當予鹹寒滋潤,補腎填精,方如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左歸飲、增液湯、二至丸,藥如生地、熟地、山萸肉、首烏、黃精、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阿膠、知母等。然而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之陰液皆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上焦肺胃之陰有賴於下焦肝腎先天之陰的培補,下焦肝腎之陰亦有賴於肺胃之陰的滋養。肺胃陰傷易下及腎陰,肝腎陰液不足亦必然累及其他臟腑,故周仲瑛強調在臨床應用時甘寒、鹹寒每多兼顧,只是有所側重而已。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