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在五行中屬土,位於中舟,職司運化,升清降濁。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在病理情況下,脾土也會受到戕害,造成脾土壅郁,運化功能失常,水谷不能化為精微、氣血,且無以升清降濁;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久之,水濕釀成痰濁,壅塞於脈絡之中,阻滯氣血的正常運行,則會出現臟腑功能失調的諸種證候。如清陽不升,精微失布,腦府失養,可出現眩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症;痰濁壅塞於心之脈絡,則可出現心胸憋悶、疼痛、短氣、喘息不得臥等症;痰濁蘊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則可出現喘促氣急、咳嗽、咯痰等症;痰客於肝之脈絡,則可出現眼目乾澀,視物昏花,巔頂灼痛,急躁易怒,睡眠不安,筋脈拘攣等症;水濕停於腎之脈絡,則可出現腰腹冷痛,四肢不溫,週身浮腫等症;水濕痰濁留於胃腸,則可見腹痛、腹脹,納少便溏等症。
脾土之所以受到戕害,一般可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飲食所傷:飲食不節,饑飽無度,又嗜食或過食辛辣、肥甘、厚味、黏膩、腥膻、生冷、不潔之物,則呆胃滯脾。二是憂思氣結:憂愁思慮過度,損傷脾胃,則樞機不利,升降功能滯塞,氣機痺阻。三是肝郁傷脾:肝屬木,脾屬土。在正常情況下,肝木要制約脾土,使之不致運行太過。若鬱怒傷肝,致肝氣過旺,過度克制脾土,則脾胃虛損。四是過勞傷脾: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過勞均會損傷肺脾之氣,即所謂「勞則氣耗」。五是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長期大病、久病之後,或失治誤治,損傷腎氣,致腎陽不足,陰寒內盛,不能蒸騰化氣,溫煦於脾,則脾胃虛弱。
以上導致脾虛的原因中,除脾臟本身外,均與脾之所克與脾被所克之髒有關,即與肝腎有關,與生養脾土之「母」,即心的關係更為密切。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五行中屬火,有助脾的運化,胃的受納腐熟之職。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但需心血之濡養,心神之主宰;心對脾的正常運行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若心陽不振,心火不能生養脾土,致脾陽虛衰,陰寒內生,則腎水侮之,肝木乘之,使脾土愈虛。若心陽振奮,君主之官昌明,心火正常下降於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就不會侮於脾土;脾土也會得腎陽、心陽之溫煦,心火之養育,使之運化正常,升降有度,精微氣血布散以養全身。肝木與心火之間存在母子關係,即木生火,也即肝藏血以供奉於心。反之,肝能正常發揮生理效能,要靠心主血脈以濡養之、心藏神以主宰之,使肝木不致過亢,進而不致對脾過度克制。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養心即是健脾。養心之法,可補益心氣,振奮心陽,溫通心脈,養育心血,養心安神,清心瀉火等,結合具體證型臨時加減變通之,以順應心之屬性,解脾土之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