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腸炎又名克隆氏病、末端迴腸炎、節段性腸炎和肉芽腫性小腸結腸炎等。本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腸道炎性疾病,病變主要侵犯末端迴腸和結腸,呈節段性分佈,病變特徵為腸道非連續性縱形潰瘍和肉芽腫。臨床表現為慢性腹瀉、腹痛及發熱,嚴重者可見黑便、腹部包塊等。
本病屬於中醫學「腹痛」、「洩瀉」、「積聚」、「虛勞」等證範疇。其病因病機為勞倦過度,飲食不節,寒溫不適,情志不暢,以致濕熱蘊腸,氣血壅滯。遷延日久,脾土虛衰,肝木過旺,克伐中州,以致虛實夾雜。治療以健脾溫腎,兼祛其邪為主。辨證分以下5型治療:
濕熱蘊結
症見發熱,右下腹疼痛,腹瀉,嘔吐。舌紅苔黃膩,脈象滑數。治宜清熱利濕,行氣活血。方選葛根芩連湯加減,藥用葛根、茯苓、焦山楂、黃連、黃芩、半夏、陳皮、赤芍、丹皮、甘草、金銀花、蒲公英、薏苡仁等。若腹瀉甚加車前子;腹脹腹痛甚加厚樸、木香。
脾胃虛弱
症見病程較長,腹瀉頻作,黏液便或完谷不化,神疲乏力,腹脹腸鳴。舌淡有齒印,苔白,脈象沉細。治宜益氣升陽,調中健脾。方選調中益氣湯加減,藥用黃芪、黨參、蒼朮、白朮、陳皮炭、木香、雞內金、炙甘草、柴胡、升麻等。
脾腎陽虛
症見久瀉不止,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腰酸肢倦,或黎明前腸鳴腹瀉。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溫補脾腎,澀腸止瀉。方選升陽益胃湯加減,藥用黃芪、黨參、茯苓、陳皮炭、白朮、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柴胡、炙甘草等。
肝脾不和
症見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脘腹脹滿不適,大便呈黏液狀,甚或水樣。舌苔薄白,脈象弦緩。治宜抑肝扶脾,調中止瀉。方選痛瀉要方加味,藥用白朮、黨參、白芍、木瓜、烏梅、陳皮炭、木香、甘草、防風、升麻等。
瘀阻腸絡
症見洩瀉日久,腹部有腫塊,腹痛有定處,身體消瘦,面色晦滯。舌質暗紅有瘀斑,苔白,脈象弦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選少腹逐瘀湯加減,藥用當歸、川芎、延胡索、蒲黃、五靈脂、沒藥、肉桂、乾薑、木香、烏藥、青皮、陳皮、芡實等。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