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植山辨證用藥止胃痛

瞿某,女,55歲。2010年3月11日初診。胃脘疼痛多年,噯氣,灼心,吐酸,口舌生瘡,形體消瘦,語音低微,週身畏冷,面色萎黃。舌苔微黃厚膩,脈沉弱。擬黃芪建中法。處方:上黃芪30克,川桂枝15克,炒杭芍20克,炙甘草10克,大紅棗15克(擎)生薑片15克,炒麥芽15克,飴糖50克。5劑,水煎服。

3月16日二診:疼痛、噯氣、吐酸、口瘡均已痊癒,囑其飲食善後。隨訪未反覆。

按:黃芪建中湯出自於《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篇「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用來治療陰陽兩虛,氣虛甚者。《靈樞·終始》說:「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這是建中湯立法處方之根本。黃芪健中湯是在小建中湯基礎上加一味黃芪,方中以飴糖溫中補虛,桂枝溫通陽氣,白芍緩肝急,生薑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黃芪增強其益氣建中之功,使陽生陰長,諸虛不足之證自除。本方於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故疾病向愈矣。

由於此方原文敘證簡略,用藥簡單,後人難得其精要,認為方中飴糖、大棗、甘草之類為甘緩補養之品,易使人反酸滯胃。但是中醫治療不是一種對抗性的治療,而是從疾病和患者的本質著手,即「治病求本」,不能見痛止痛,見酸止酸,否則雖得一時之效,但其治療的長遠效果則很難保證。安徽中醫學院顧植山教授治療本案患者時,認為胃痛是標,其氣陰兩虛才是本,改善了氣虛陰虛之本則胃痛等諸症自除。故方中沒有一味制酸、止痛之藥,而收全功。可見,切不可簡單以「藥理」研究結果來辨病用藥,而應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