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中醫不應捨「本」逐「色」

中醫的振興和發展,在於其「本」的穩固、隊伍的充實和壯大,不在於其「色」的發展,不在於是脈診、望舌,還是CT、B超。使用現代科技手段不一定就不是中醫,處方開中藥不一定就是中醫,在中醫理念指導下的醫事才是中醫。皋永利先生撰文《科學把握和發展中醫特色》稱:「中醫的發展首先是中醫特色的發展,沒有特色的發展,就不可能帶來中醫的根本發展。」(載於《中國中醫藥報》2013年1月11日3版),實乃捨本逐末。

色著於事物實體,區別事物著眼於「本質」,而非「其色」。色可以變化,也容易改變,易於塗改。「本」的改變則是事物本質的改變,其改變關乎事物本身的存亡。

  塗抹的「特色」

在《科學把握和發展中醫特色》一文中,皋先生不說中醫的「質」,反覆論述中醫的「色」,並將中醫「特色」塗塗抹抹。一會說:「建立在中國傳統自然哲學基礎之上的中醫理論,在注重整體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部分』籠統和細節上的模糊」,並說:「籠統與模糊不是科學理論所應有的」,這顯然是給中醫定性說:中醫不科學。一會又否定說:「更為一致的是,作為科學的中醫和西醫,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都共同遵循著科學的基本原則和要求。」這裡,又肯定「科學的中醫」科學了。一會又說:「中醫不能因為它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具有不同於西醫的認識層面和角度,就從根本上將中醫與現代科學分開,中醫的發展就絲毫也不能問道於現代科學。」這裡中醫又成了「道」。中醫究竟如何定位,塗什麼「色」,皋先生塗抹得「模糊」又「籠統」。

中醫的「質」是什麼,中醫人都知道: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四診八綱、四氣五味、升降歸經等,是中醫基礎理念,是中醫的根本,是中醫的「本質性特徵」。《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是中醫的理論基礎。捨此,列舉再多的「中醫特色」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海市蜃樓。

  錯位的「特色」

皋先生說:「中醫的整體觀和系統論思維,既是區別於西醫的根本特徵,也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特色。」筆者實在不敢苟同。

這不是中醫特有的「特徵」或中醫理論特有「特色」,更不是什麼中醫「根本」或「核心」。西醫的系統思維自不待言,西醫也有「整體觀念」。比如,常服雷米封,防止傷肝,同時服用維生素;做骨癌手術,防止肺轉移;治療糖尿病,同時預防各種併發症等,這都是「整體觀念」的體現。

還有的人把「辨證論治」也說成是中醫的「特色」,這是錯位的「特色」。「辨證論治」就是將收集到的與該病人疾病有關的信息資料進行辨證分析,制訂診療方案,並觀察病人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西醫又何嘗不是如此,西醫要收集各種檢測、影像等資料進行分析診斷、辨證論治,有時還需要多個醫生會診,這是辨證論治的重要形式之一。

西醫沒有「陰陽五行」等中醫概念,依據西學理念統領「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醫則以「陰陽五行」等基本理念統領「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二者「色」同,「質」不同,怎麼能說它們是中醫的「特色」呢?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