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理論體系的學派流派

因各派的學說與觀點,都有其實踐依據,又每每在爭論中互補,因而爭論的結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誰對誰錯,而是使理論愈辨愈深,愈爭愈明,達到雙贏。這也與西醫學常以後起學說淘汰其前的學說大異。

中醫藥學派流派與其他的科學文化派別比較起來,主要有如下五個特點:一是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門戶尊嚴及派別之間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別之興往往有哲學背景。五是派別思潮的改變,主要是治療觀點的改變。

當代中醫藥學人的使命,一是要揭示其理論、技術、特色的深層次的科學價值,二是要適應社會需求以其眾多重大的創新服務於社會,這就要求當代中醫藥學以其創新和突破向現代化的範式轉換。培植中醫藥研究學派,可以發展中醫藥科學研究,推動科學進步和理論演進,以科技進步的積累和飛躍,實現中醫藥現代化的範式轉換。

學派流派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文化現象。在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學派流派既是初始源流之一,也是構建體系的基幹,並一直對理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學派流派,使中醫藥理論體系呈現出百川多流、群峰嶺脈的壯麗奇觀。

  學派流派是中醫理論體系構架的基幹

學派是同一學科中由於學說、觀點的不同形成的派別。流派和學派相類,學術界一般按年鑒學派布羅代爾的劃分,常把為期短時段的或學派中的分支稱為流派。在中國科學界、文化界,學術主旨明確者多稱學派;有獨特技藝以風格見長者慣稱流派。學派流派的存在,是科學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古今中外理無二致。在西方,從畢達哥拉斯學派到智者學派,從布拉格學派到哥本哈根學派,從法蘭克福學派到耶魯學派,都是學術發展的狀態、水平和規模的標誌。在中國古代,學派之分最初是因學術主旨不同而形成的。《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呂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史記·論六家要指》和《漢書·藝文志》等都曾以主旨論及學派,大致認為學派始於春秋,盛於戰國,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法家、兵家、名家等諸家各有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經驗系統,不同的學術資源,不同的治學理念,以自家的學術所長,各有用場。

中醫藥的學派,最初也是因於學術主旨不同而劃分的,至唐代以前這種學派在演進中成為學科。宋代以降,在分科之後,又因於學說、觀點的不同而茁成為學派。總的來說,中醫藥形成的時間也和當時的科學文化同步,即中醫藥學派確立始於春秋,定型於戰國,這也是中醫藥理論奠基的標誌。

以學說和觀點形成學派不久,在宋金之際因其傳播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便有地域性學派的崛起,如新安醫派、江浙或三吳醫派、嶺南醫派、海派等。同時,在學派中,又因其專長風格的不同,又有諸多的流派,各彰其道。如上所說,學派從發生到發展,先後有因學術主旨不同之學派,這是最原始的學派,它演發為學科。之後在學科中又因學說和學術觀點的不同而有學科領域的學派。之後又發展為地域性的學派,地域性學派又以地域文化、家世承傳、處方用藥習慣、醫藥資源之異而明道識見異,地域性學派又能超越學科界域,是多學科綜合學派,並以地域文化的特徵,承傳於更長的歷史的地域的時間空間。

中醫藥學派流派的演化也能展示其學術的運動現象。學派流派演化的總趨向是生→盛→異→化。學術主旨的學派演化為經典理論和學科,例如醫經學派、本草學派乃至傷寒學派。某一學派稱盛於一時後,在發展中引申發揚分異為支流和流派,顯例如傷寒學派、溫病學派都是派中有派。由客觀認識的統一而被公認為中醫的基本理論,也有因弘揚不夠,或學派流派自身生命力不強而未能傳承或為其他理論所吸收,或因傳承難度大又未得傳人而致失傳,典型例子如華佗的外科手術學派,已經有宗師、弟子、學術著作,以學派之勢稱盛於一時,但以後還是失傳了。

學派流派的縱橫構建了中醫藥理論體系。中醫藥的不同學術主旨,是學科的濫觴。唐代孔穎達疏《禮記·曲禮》的「三世醫」,即《黃帝針經》、《神農本草》、《素女脈訣》。這被謝利恆、任應秋等稱為「此蓋中國醫學最古之派別也。」這也揭示中醫藥理論體系形成。此後,學派流派成為中醫藥理論體系的主幹之一,醫學分科、醫事組織、傳承授學乃至著作刊行、學術爭鳴,皆難以超然於學派流派。可見,學派流派與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乘時與俱興,是其基幹,也是為標誌。

  中醫藥學派流派的價值與特點

中醫藥學派與流派,是學術和學科的生長空間,在一定歷史時期,重要學派是一面旗幟,在學術上有著非凡的價值:

一、學術的傳承作用。宗師們的創新、學術思想、技藝特長等,由其弟子們逐代繼承薪傳。除對初祖的開山著作繼承外,弟子們還整理或註釋乃師著作,形成了學派流派的著作體系,使學派之學術接踵前世,遞起演明,長榮不衰。

二、學術的放大作用和加倍效應。學派和流派是一個學術放大體系,以其集團的研究能力持續探索某一醫學現象或治療方法,是個人研究能力的「高倍放大」。不僅如此,又由於世代的傳承,能使學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和論述得以彰顯。與之比較,不在學派的某種見解或奇險絕招,往往流於單傳,即便載入著作,也往往成為 「奇異點」而被輕視,久之失傳。

三、弘揚學術特長。學派流派能夠立世於醫林,在於有獨到的觀點和特技,如傷科技法、針刺手技、打丹火候等,這類絕技是學派流派的生命線,不只是在門派中傳承,而且在世代傳承中深入研究機理並進行技術改進,在弘揚中創新。

四、引領學術發展取向。學派流派各有其創新進取的動力機制。重大學派的學術思想能夠形成學術潮流,並作為旗幟,建立新的規範,引導範式轉換。醫學史上學術的三次突破轉型,都是緣於學派的作用實現的。第一次是張仲景,他確立辨證論治體系改變了以前醫經與經方分立的局面,並以理、法、方、藥貫通於六經辨證,為後世垂方法、立津梁。第二次是金元四家,特別是其魁首劉完素。他不只是首倡「傷寒是熱病」改變了傳統的熱病惟寒致病的觀念。更重要的是,他深研病機,提出了「理論—病機」的辨證論治模式,突破了《傷寒論》的「證候—方藥」對應模式,由是可以據病機而選用方藥,可以「見痰不治痰,見血不治血」等,只要合宜病機,可以一方多用。第三次是清末民初的海派醫學。海派以地域性綜合學派稱著。以薈萃百家,務求創新,依傍文化,匯通中西,變而適用見長,其成長為領銜的學派,是文化社會需求的選擇。不僅領導時代潮流,而且在興辦學校、創立期刊、著書立說等方面開現代中醫藥醫事教育的先河。還在與取消派別鬥爭,為中醫藥的繼存振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西醫學相比較,西醫學主要靠新發現新技術引領,中醫學主要靠學派流派的動力機制引領。

五、學派流派是交流爭鳴的平台。各學派流派皆有自己的學說與觀點,在立論推行交流中,每因各派見解迥異而引起學術爭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觀元好問《傷寒會要·序》知河間之學與易水之學爭;觀戴良作《朱震亨傳》,知丹溪之學與《宣和局方》之學爭也。」爭鳴不斷產生新思想,也是理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很多時候理論發展強化程度,取決於爭鳴論戰尖銳程度。除河間易水之爭、丹溪之學與局方之爭外,醫學史上還有更尖銳的爭論。例如:贊同與反對五運六氣之爭,傷寒與溫病之爭,溫補與滋陰之爭等,當然也有流派間的「正宗」之爭。因各派的學說與觀點,都有其實踐依據,又每每在爭論中互補,因而爭論的結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誰對誰錯,而是使理論愈辨愈深,愈爭愈明,達到雙贏。這也與西醫學常以後起學說淘汰其前的學說大異。

中醫藥學派流派與其他的科學文化派別比較起來,主要有如下五個特點:一是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門戶尊嚴及派別之間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別之興往往有哲學背景。五是派別思潮的改變,主要是治療觀點的改變。

從最古的以學術主旨立派的針、藥、脈三大派別以降,到宋以後以學說、觀點立論的學派流派,以及稍後的地域性學派,都是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下撫育成長,其初始理論淵源是一致的,可謂諸派同源。在學派流派中,不僅地域性學派派中有派,各大學派未嘗不如此。例如傷寒學派,宋代既有朱肱、龐安時的整理派;韓祗和、許淑微、郭雍等人的發揮派;金代成無己的註釋派;明清有方有執、喻嘉言的錯簡派或三綱派;張遂辰、張志聰等人的舊論派;俞根初的通俗派和陸九芝的傷寒統溫病派等。流派之多,致使有人稱道:「一人一個仲景,一家一本《傷寒》。」在《傷寒論》的學術已被公尊為基本理論的經典時,堅持傷寒學派的學人們仍高揚學派的旗幟。又如溫病學派、除有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士雄溫病四大家的溫熱派、濕熱派之外,尚有戴天章、余師愚的溫疫派及楊栗山的傷寒溫疫派。此外,還有逾越於溫病學科的支派,例如清代高錦庭著《瘍醫心得集》,其學術堪為外科溫病學派。中國中醫科學院已故婦科專家錢伯暄教授,屬於婦科溫病學派。

學派流派在傳承中重視門戶尊嚴與排他性。這種學術意識主要是為防止失傳和保證療效。傳承中不可避免有系統誤差,但如果攙入有悖學說和觀點的論述、花梢的技法、變換操作程序、不適宜的替代藥物等,常導致理論的失真,技藝的變形,特別是技術性流派對此尤為重視,便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學術的「自純淨法則」,抵制異說和劣技在本學派和流派中發展。排他才彰顯個性,富於競爭,這並非是保守,而是為了學派健康承傳。這一點,在藝術流派中更為突出。這也使「正宗」為人們所重視。

中醫藥很多學派常有哲學背景。《內經》為代表的醫經學派以陰陽五行為總框架自不必說。金元四家的理論和宋代理學有直接關係,持命門學說的溫補學派其理論與太極圖有關。南宋文獻就曾有火神派的記載,其扶陽理論是遵循《易·乾》等重視陽為依據。這些學派援用哲學構建體系,主要是因於其構建方式是經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