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內經》對宗氣的認識

臟腑功能的正常,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宗氣即為保證人體臟腑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內經》的《靈樞·邪客》、《靈樞·五味》、《靈樞·海論》等篇中均有論述,被後世諸多醫家所重視。

宗氣的形成和人體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有關。《靈樞·邪客》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靈樞·五味》亦云:「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說明宗氣是人體一身之大氣,其來源於水谷,通過呼吸出入,納入自然界的清氣,由水谷之氣合於自然清氣而成,故生成於脾肺。《靈樞·邪客》又云:「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表明了宗氣的分佈及功能。宗氣聚集於胸中,上出於喉嚨,具有貫通心脈,推動氣血運行,推動肺臟,助益呼吸功能的作用。此外,宗氣走息道以形成聲音,司呼吸以維持氣血清濁交換,貫心脈以推動營血運行,故臨床診治發聲病證,如聲音嘶啞;呼吸病證,如咳喘、氣短;血脈病證,如血脈運行遲緩、血脈滯澀等病症,多從調治宗氣入手,實則瀉邪以暢宗氣,虛則補益脾肺之氣。《靈樞·海論》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以自然界東西南北四海為比喻,來說明胃、衝脈、膻中、腦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並稱之為人之四海,其所云: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 說明膻中為氣海,其輸上在啞門穴與大椎穴,前在於人迎。《靈樞·海論》同時指出人體四海作用正常,可維持人體的生命;如果四海作用反常,就容易敗亡。懂得調養四海的,就有利於健康;不知道調養四海的,就有害於健康,即「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而後還總結了氣海有餘不足的表現: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與肺氣不足有關。正因為四海是人體精氣匯聚之處,其有餘為邪氣壅滯,不足則是精氣虛弱,而其臨床表現與相關臟腑有密切關係,則氣海有餘、不足與肺氣虛實相關。

後世醫家根據《內經》中有關「胸中大氣」的論述結合自身的體會,多有進一步地發揮。喻昌所倡「大氣論」認為「胸中大氣」主司全身諸氣,在其代表著作《醫門法律》中提出 「其所以統攝營、衛、臟腑、經絡而令充周無間,環流不息,通體節節皆靈者,全賴胸中大氣為之主持」,可見「胸中大氣」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並且明確提出「胸中為生死第一關」。喻氏指出「可見太虛寥廓而其氣充周磅因礡,足以包舉地之積形而四虛無著,然後寒、暑、燥、濕、風、火之氣,六入地中而生其化。設非大氣足以苞地於無外,地之震崩墜陷,且不可言。胡以巍然中處而永生其化耶?人身亦然,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大氣一衰,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矣。」喻氏以天人相應整體觀為指導,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由《內經》太虛大氣之論引申發揮為人體 「大氣論」。喻氏所謂的大氣是特指胸中大氣,其特徵無名無狀,無道路無分佈,即「必如太虛中,空洞沕穆,無可名象,包舉地形,永奠厥中,始為大氣」,並其認為胸中大氣與宗氣是不同的,「或謂大氣即宗氣之別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經脈,奉之為尊主也。詎知宗氣與營氣、衛氣,分為三隧,既有隧之可言,即同六入地中之氣,而非空洞無著之比矣。」即胸中大氣無名無狀,無道路無分佈,而宗氣則與營、衛分為三遂,與大氣不符。喻氏在《醫門法律》中還列舉了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論「胸痺心痛短氣」等證,運用「胸中大氣」理論來說明其治療法則,正如「其治胸痺心痛諸方,率以薤白白酒為君,亦通陽之義也」,使得「胸中大氣一轉,其久病駁劣之氣始散」。

而張錫純在深研《內經》及前世諸多醫家論述的基礎上,提出大氣即為宗氣,張氏指出,「大氣積於胸中,為後天全身之楨干,《內經》所謂宗氣者也。」其認為「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也」,即胸中大氣以人體先天之氣為基礎,以後天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氣為補充,在胸中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相結合而成。張氏之所以如此認為,在他的代表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大氣詮》篇給出了解釋,他認為《素問·平人氣象論》所云「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既點明了大氣即為宗氣的原因,又明確指出了大氣的重要作用,其云「虛裡之絡,即胃輸水谷之氣於胸中,以養大氣之道路。而其貫膈絡肺之餘,又出於左乳下為動脈。是此動脈,當為大氣之餘波,而曰宗氣者,是宗氣即大氣,為其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氣。其絡所以名虛裡者,因其貫膈絡肺遊行於胸中空虛之處也。」意即大氣統攝全身氣血,維持心脈搏動,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又因「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氣也」,故若出現胸中大氣下陷之證,則無力鼓動肺臟開合,致使呼吸頓停,心脈搏動停止,有可能出現《靈樞·五色》所云「人無病卒死」之證。張氏深感大氣下陷之證被當時的醫生所不識,出現誤治,因此自製升陷湯一方,載於《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全方由生黃芪、知母、桔梗、柴胡、升麻組成,在臨床實踐中,還常根據兼症之不同而有所加減,化裁後引申出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等。在治法上多採用補虛斂氣、培元固脫、溫補回陽、解郁活血、滋陰清胃等,書中所載數則醫案論治精詳,其中所載一病案云:開原史姓女子,在奉天女子師範學校讀書。陡然腹中作疼,呻吟不止。其脈沉而微弱。疑係氣血凝滯,少投以理氣之品,其疼益劇,且覺下墜,呼吸短氣。恍悟其腹中疼痛原系大氣下陷,誤理其氣則下陷益甚,故疼加劇也。急投以升陷湯,一劑即愈。該病案療效明確,是為運用大氣論指導臨床實踐的明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