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症的辨證施治

汗的病變可以是汗腺自身發病,亦可由全身性疾患引起,或是皮膚病變累及汗腺。因此,觀察汗的變化,對於輔助診斷、治療某些疾病,尤其對某些皮膚病,具有較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就與皮膚病有關的汗的病變,在中醫辨證論治方面作一介紹。

一、汗的生理

汗液由汗腺分泌排泄,在胎兒5~6個月時,掌跖部始有汗腺生成,7~8個月時,汗孔生成雛形。由於汗腺的結構及功能不同,可分為小汗腺及大汗腺。成人約有小汗腺200~500萬個,可因人種、性別、年齡、部位不同而異。除唇紅、龜頭、包皮內板、陰蒂外,小汗腺遍及全身。一般四肢屈側較伸側為密,上肢多於下肢,兒童的密度大於成人。其中掌跖密度最大,可達650個/平方厘米。大汗腺僅分佈於腋下、臍、鼻翼、鼠蹊及前後陰部周圍。此外,外耳道耵聹腺、眼瞼麥氏腺、乳暈乳輪腺,亦屬大汗腺的變形。少數人的髮際、面頰、頭皮、下腹部等處,亦可有少量的大汗腺。

二、汗的病變

(一)顏色變化

正常汗液應為無色透明,若汗液顏色發生變化時,多屬色汗症。除內在病變外,藥物、飲食、環境、情緒均可使汗液顏色變化。

1.黃汗:表現為汗出色黃如柏汁,染著衣被。好發於顏面、腋下、鼠蹊等處,常因營衛壅閉或濕熱郁膚而致。根據舌脈及兼證,可選芪芍桂酒湯、加味玉屏風散化裁,以宣通壅閉,清熱利濕。若腋汗色黃,伴有臭味者,可按腋臭論治。

2.紅汗:表現為汗出色紅或粉紅而無其它症狀。除應用碘化物、氯苯吩秦(B663)、利福平等藥物,可暫時出現紅汗而不必單獨治療外,一般紅汗多由心火內熾,迫汗外溢所致。根據「汗為心之液」的原理,可選用導赤散、導赤各半湯化裁,以清心導赤,引火下行。

3.棕汗:表現為汗出棕色或棕褐色。除經常便秘者,因腸道轉輸失職,實熱外蒸肌膚發生棕汗,可用麻仁滋脾丸潤腸通便。若伴有尿色變黑,鼻、頰、額及外陰皮膚呈青灰或黑褐色,耳廓軟骨增厚呈藍黑色者,稱褐黃病。此系先天不足,稟賦素弱所致。目前尚無滿意療法,可試用覆盆子丸、助神丸化裁,以補腎填精,滋養先天。

4.血汗:表現為汗出帶血,或血液色素混同汗液排出,亦稱為脈溢。常發生於眼皮、前額、胸部、外陰等處。可見於鼠疫、血友病、敗血症、紫癜、黃熱病、月經異常等病症。多因熱毒內盛,迫血妄行,或心氣虛極,脈失收束所致。除治療原有疾病外,根據舌脈及兼證,可選用消斑青黛飲,以涼血解毒,或脈溢湯化裁,以養心復脈。

5.其它:汗的顏色常可受藥物、飲食、環境影響,如美藍可使汗液呈青色,銅鹽可使汗液呈青綠色,一般無需單獨治療。若皮膚或毛孔上有產色細菌或真菌,或衣被染料溶於汗液內,亦可產生藍汗、紫汗、綠汗等,可統稱為假色汗症。若選用清熱解毒湯外洗,常收較好的療效。

(二)氣味變化

汗液的氣味常與種族、年齡、性別、飲食及個體差異有關。

臭汗:表現為汗腺分泌有特殊的臭味,亦稱「臭汗症」;若汗液分解後放出臭味,稱「味臭汗症」。

1.腋臭:表現為腋下汗出,帶有惡臭,味如野狐,常伴家族病史而累代不絕,女性多見,始於青春期。嚴重者可波及乳暈、臍周、前後陰部,外耳道多有柔軟的耵聹。此系先天稟賦,穢濁內蘊,外發體膚。除勤於洗滌外,應治以芳香化濁。解毒除穢法。若外搽腋香散,常收卓效。

2.尿汗症:表現為汗液帶有尿臊氣,乾涸後析出結晶如霜。常見於嚴重的尿毒症、糖尿病及痛風患者。此多屬濕濁內盛,外蒸體膚,除治療原有疾病外,根據舌脈及兼證,可選氤氳湯化裁,以芳香化濁,淡滲利濕。

3.足臭:表現為足部多汗,皮膚浸漬變白,伴有惡臭,觸鼻難聞。可見於足部臭汗症、足癬、掌跖多汗症。此多因濕熱內蘊,穢濁下注而成。除勤於洗滌外,可選三妙散內服,軟腳散外搽,以清除濕熱,芳香辟穢。

4.其它:汗液氣味常受飲食、藥物及某些疾病的影響。如服用含有麝香、白芷等藥物,或蔥、蒜、酒等辛辣厚味之品,汗液中常可有暫時異味,一般無需單獨治療。其它如某些溫熱病及尿毒症、糖尿病、肝昏迷患者的汗中,可各有其臭味。此常由穢濁毒邪,外發體膚。除治療原有疾病外,可根據舌脈及兼證,選用藿樸夏苓湯、白朮苡仁湯化裁,以芳香化濁,解毒辟穢。

(三)汗量變化

汗量的多少可受溫度、濕度、精神、飲食、藥物、機體狀態等多種因素影響。正常人每日出汗約1.5升,高溫或劇烈運動時,每日可多達5~6升。故《內經》有「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之說。

1.多汗症:表現為安靜狀態下,局部或全身汗出過多。多汗者常易並發褶爛、毛囊炎、痱子、癤等皮膚病。

(1)全身性多汗症:某些遺傳性綜合征等,除週身涔涔汗出外,常伴有掌跖角化,及骨骼、眼、甲等先天異常。多由先天不足,稟賦素弱所致。目前尚無滿意療法。可試用大造丸、斑龍丸化裁,以補腎填精,滋養精血。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瘧疾、肺炎、結核、腸傷寒、敗血症及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甲亢、糖尿病、肥胖症、乙醇或鉛、砷慢性中毒等,亦常伴全身性多扦。此多系濕熱內蘊,外蒸肌膚而成。除治療原有疾病外,根據舌脈及兼證,可選用白虎加蒼朮湯、燃照湯化裁,以清除濕熱。

(2)限局性多汗症: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多汗而其它部位無汗。多見於青年人,常與精神因素有關。

1手足汗:表現為掌跖部位濈然汗出,涓涓不止。若伴有四末不溫,冷汗外溢,膚色青紫者,可見於雷諾病、肢端紅痛症、肢端紫紺病、掌跖多汗症、系統性紅斑狼瘡、掌跖角皮病、凍瘡、凍瘡樣多形紅斑、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等。常因寒凝氣滯,脈絡瘀阻所致。棕治療原有疾病外,可選用當歸四逆湯、陽和湯化裁,以溫經散寒,活血通脈。若掌跖或趾間漬漬汗出,皮膚浸漬變白,甚則有水皰、糜爛,角化過度,或有臭味者,可見於Schafer綜合征、汗皰症、角質鬆解症、剝脫性角質鬆解症、掌跖角皮病、手足癬、手足多汗症等。此多因脾胃濕熱,旁溢四肢,或濕熱毒邪,染著手足而致。除治療原有疾病外,可選芩連平胃散、瀉黃散內服,泡洗方外用,以清除濕熱毒邪。

2腋汗:表現為腋下涔涔汗出,常伴手足多汗,但無臭味,每於神情不安時加劇。此屬心氣不足,汗液外洩所致。可選生脈散、養心湯[21]化裁,以養心益氣,收斂汗液。若腋下汗出,伴有臭味者,可按腋臭治療。若腋下生有米粒大小灰色丘疹,中有毛孔,質硬而光滑,腋毛稀缺,自覺瘙癢者,稱大汗腺性癢疹。此屬濕熱內蘊,結聚體膚。可選化堅二陳湯、海藻玉壺湯化裁,以清熱利濕,軟堅散結。

3頭面汗:表現為頭面、口周等處蒸蒸汗出,每於進食辛辣厚味時加劇。可見於味覺性多汗症、Frey綜合征等。此屬陽明蘊熱,上蒸頭面。可選白虎湯、白芷石膏湯化裁,以清陽明之熱。若面部多汗與職業相關,每於夏季汗出或炙烤時加劇,皮損為半透明囊腫性小結節,呈淡藍或淡棕色,天冷時漸自愈者,稱小汗腺汗囊瘤。此系暑熱毒邪,蘊於體膚。可選清暑湯、清熱解毒湯化裁,以清熱解毒,涼血祛暑。

4鼻汗:表現為鼻部持續多汗,可伴紅斑、丘疹、毛細血管擴張。可見於鼻紅粒病、玫瑰痤瘡、Haber綜合征。此由肺經蘊熱,外發於鼻。可選枇杷清肺飲、瀉白散化裁,以清肺洩熱,涼血解毒。

5脛前汗:表現為脛前多汗。若伴脛前多毛及腫塊隆起,觸之韌實者,稱脛前粘液性水腫。此屬濕熱下注,凝聚體膚。可選二妙散、加味二妙丸化裁,以清熱除濕,活血散結。

6陰汗:表現為前後陰部汗出沾衣,常伴瘙癢。若肛周多汗瘙癢,常因情志不調及過食辛辣而加劇者,可見於肛門瘙癢病、肛周濕疹、痔瘡等。多因大腸濕熱下注所致。除治療原發病外,可選苦參湯外洗,並內服槐角丸、地榆芍葯湯化裁,以清利大腸濕熱。若前陰多汗瘙癢或伴黃汗者,可見於女陰瘙癢病、陰囊濕疹、陰囊神經性皮炎、毛囊角化病等,多屬肝經濕熱下注而成。除治療原發病外,可用止癢洗方外洗,龍膽瀉肝湯化裁內服,以清利肝經濕熱。

2.閉汗症:指全身或局部皮膚的汗液分泌減少或消失。

(1)全身性閉汗症:表現為全身皮膚少汗或無汗,常伴全身不適,易於疲勞,夏日煩熱難耐,肌膚乾燥粗糙。某些先天性遺傳性疾病,以及先天性禿髮、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先天性單純性無汗症、魚鱗病等,除汗腺發育不全外,常伴毛髮、牙齒、骨骼、甲、智力等發育障礙。此系先天不足,精血虧虛所致。目前尚無滿意療法。可試用全鹿丸、補天育麟丹化裁,以補腎填精,滋養精血。其它如粘液性水腫、阿的平無汗症、深部粟粒疹、紅皮病、銀屑病、天皰瘡、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皮肌炎、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蕈樣肉芽腫、黑棘皮病、麻風、菸酸缺乏症、維生素A缺乏症等,均可能伴有全身性閉汗。此多因肝腎不足,津虧血燥而成。除治療原發病外,可選用滋燥養榮湯、生血潤燥湯以滋益肝腎,養血生津。其它如尿崩症、慢性腎炎、糖尿病、蛋白質營養不良、低血鈣症、直立體位性低血壓、多發性骨髓瘤等,亦可伴有閉汗,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2)限局性閉汗症:表現為皮膚局部汗液減少或消失,常伴肌膚甲錯,乾燥粗糙。某些伴有皮膚萎縮的疾病,如特發性斑狀萎縮、盤狀紅斑狼瘡、扁平苔蘚、硬斑病、限局性硬皮病、萎縮硬化性苔蘚等,以及某些皮膚發生肥厚、角化類的疾病,如神經性皮炎、異位性皮炎、皮膚澱粉樣變、癢疹、汗孔角化症、可變性紅斑角化症、毛囊角化病、維生素A缺乏症、菸酸缺乏症、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症、銀屑病、皸裂性濕疹、手足皸裂、魚鱗病、毛髮紅糠疹、黑棘皮病、瘢痕疙瘩等,其它如放射性皮炎、血色病、Homer綜合征、股外側皮膚神經炎、後天性脫髮、麻風、梅毒等,都可能在其皮損處伴有閉汗。均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某些閉汗可呈帶狀、線狀或與經絡循行分部區域近似,如線狀皮炎、線狀苔蘚、線狀扁平苔蘚、局限性硬皮病等,均可在皮損發生部位伴有閉汗。其它如脊髓灰質炎、頸交感神經麻痺、多發性硬化症、糖尿病性神經病等,亦可出現節段性閉汗。此多因經脈閉阻,氣血壅滯而成。除治療原發病外,可配合針灸及選用活絡效靈丹、活血散瘀湯化裁,以疏通經脈,活血祛瘀。

三、關於辨汗方法的探討

前人對辨汗雖有論述,但不夠系統。為此,筆者按照中醫理論的基本原則,提出如下初步探討。

(一)顏色、氣味辨證

除去服食某些藥物、食物會影響汗的顏色、氣味外,依據前人的文獻記載,是否可把汗液顏色、氣味的變化,責之於內在臟腑、氣血的變化。如汗出色黃,或伴臭穢,多屬濕熱穢濁,內蘊外蒸;汗出色紅,多為心火內熾,迫汗外溢,或心氣虛極,脈失收束;汗出棕黑,常為先天不足,精血虧虛;汗出如血,多為熱毒壅盛,迫血妄行;冷汗清稀外溢,多是陰寒內盛,或寒濕閉阻;汗出味臊,可見於嚴重的尿毒症、糖尿病、痛風。

(二)病因辨證

參照六淫致病特點,予以病因辨證。風邪為患,則多汗而肌膚時癢;濕熱為患,汗出色黃,或伴臭味;寒邪為患,肌膚青紫,冷汗外溢,或經脈收束,少汗、無汗;燥邪為患,肌膚無汗,乾燥粗糙,甚則甲錯;熱邪為患,腠理開張,汗出蒸蒸;氣血瘀滯,玄府不通,則少汗或無汗;穢濁為患,則汗出臭穢,或黃或粘。

(三)臟腑經絡辨證

前人對於汗與臟腑的內在聯繫,多局限於心、肺。實際上,汗與五臟六腑、十二經絡、氣血津液,特別是皮膚本身,均有密切聯繫。如脾主四肢、陽明主面,故掌跖、頭面部的汗症,常可責之於脾胃;肺開竅於鼻,鼻部的汗症多責之於肺;心之經脈,行於腋下,故腋汗多責之於心;心、腎之經脈分別達於手、足之心,故掌、跖之汗症,亦可求之於心、腎;肝之經脈行於前陰,故陰部汗症,多責於肝。

人體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均有其特定的循行部位。故筆者認為,內在臟腑的病變,可以通過其經脈,在其循行部位的皮膚或汗液上反映出來。儘管是細微的變化,也是有意義的。對於重病、久病,特別是影響汗腺的某些皮膚病,如硬皮病、乾燥綜合征及某些遺傳性綜合征等,若能根據皮損發生的部位及汗液變化,探討所屬經絡、氣血、臟腑的內在病變,對於提高療效,肯定會有所裨益。(曹元成)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