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和則臥不安」應用體會

「胃不和則臥不安」出於《素問·逆調論篇》,原文原意並非指胃不和會導致失眠,後世醫家依此逐步引申其意,並有發揮,認為胃不和會導致臥不安,臥不安即是失眠,這樣就給治療少寐病提供了一新的治療思路。「胃不合則臥不安」其意義非淺,幾十年來一直遵此觀點,治胃中不和致少寐證,以治胃為主而取效。

胃中不和,也就是脾胃功能失常,可包括胃中虛寒、胃中實熱、胃中宿食、脾胃氣虛、脾胃陽虛、胃中陰虛、脾胃濕熱、脾胃痰火等,甚則還包括肝、膽在內的和脾胃相兼的病證,如肝胃不和、肝經濕熱犯胃、肝膽胃氣鬱、肝膽火傷胃、肝膽濕熱致脾胃濕熱、肝膽氣逆致胃氣上逆等。

例如中焦脾胃功能失常所導致的胃脘脹滿或脹痛、噯氣時作、噁心嘔吐、嘈雜吐酸、不欲飲食等,以上這些症狀的出現皆可能影響睡眠。如出現以上情況而失寐者,我們必須先治療中焦脾胃病變,脾胃功能改善,也就臥安可眠了。另外,還有其他病證兼有脾胃症狀有失寐者,我們認為,在不影響治療其他病證的前提下,也先治中焦脾胃,這樣,一者中焦功能正常後天得養。二者,中焦得健也可臥自安。

今引醫案一例說明之。

王某,男,47歲。2008年10月初診。

患者以失寐、週身無力前來就診。患者有乙肝病毒(大三陽)攜帶史10年,2個月前,查肝功異常而入某院治療。住院治療23天,肝功正常,而出院後已16天仍失寐,每日最多入寐2小時,心煩不已。現仍週身無力,不欲飲食,右脅下脹滿,時有波及胃脘脹滿,時有噁心,口中無味,大便干,舌苔黃膩,脈弦。查肝功正常。

病機:肝郁犯胃,中焦濕熱。

治則:疏肝理氣,清化脾胃濕熱。

處方:郁金12克,香附12克,佛手12克,虎杖15克,雲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木香16克,砂仁5克,半枝蓮30克,枳殼12克,竹葉10克,大黃10克。

服藥8劑,不欲飲食大為緩解,每日三餐能按時按量食用。右脅下及胃脘脹滿、噁心、口苦消失,大便正常。舌苔薄白,自述現每日睡眠已6小時以上,精神體力都有所恢復。

按:從以上病案看,中藥處方無有一味養心安神及鎮心安神藥,以治療肝郁脾胃濕熱為主,患者服藥後濕熱得除,中焦健運,其肝胃症狀消失,其「臥不安」也能自安入寐。

可見,對《內經》理論,即要學習領會實質精神,又要不可拘泥無有變通。我們要全面理解,密切結合臨床實際,靈活運用。對此體會簡述如下:

1.凡有中焦脾胃功能失常,而現不欲飲食、胃脘脹滿或脹痛或噁心嘔吐或嘈雜吐酸等症。又見臥不安的失眠者,當要先治後天脾胃。後天得養,脾胃症狀消除,入寐才會正常。

2.其他病症又兼有脾胃症狀的失寐者,如肝郁脾胃虛證,肝膽濕熱脾胃虛證,下焦濕熱影響脾胃者,再如傷寒、溫病中傷及中焦脾胃等臥不安失寐者,還是以治療主要發病機制為主。其他病症已解,脾胃已和,自然而臥安入寐了。

3.無論是中焦脾胃不和致臥不安失眠,還是其他病症影響脾胃不和而致臥不安失眠者,皆不宜在處方中應用養心安神藥,如酸棗仁、遠志、柏子仁之類,用之不但起不到安眠的作用,相反更會使病情加重。尤其是濕熱、痰熱相兼的失眠者,更不可應用酸棗仁、柏子仁之類,用之則斂濕更重,失眠更甚。如治療仍有失眠,待其他病症解決後再以失眠證論治。

4.以中醫急則治標緩治本、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指導下,遇有臥不安的失眠證,在調理脾胃以恢復健運的同時,可適當配合鎮心安神藥,如龍骨、牡蠣、珍珠母之類,但仍要以治本為主。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