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的批判思潮

學術領域中的批判是我國學術的優良傳統之一,通過批判才能促進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當然亦不例外。特別是一種學說、方法在發生發展時期,爭鳴和批判往往是自然而然的發生著的,脈學的批判亦做為探索、定型與繼續發展的標幟與動力。歷史上如《難經》的脈法既不同於《內經》、仲景又有新意,《脈經》出現後方法內容又一大變,肯定了後者就是對於前者的批判。

但是傳統上有「為古人諱」的習慣,所以這種批判,這種對前人的否定、修正等等,都是以「不言而喻」的方式來表達的,從表面來看中國人是崇古的尊古的,甚至於總講復古,但究其實是不斷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的推陳出新,這是一種中國式的批判,中醫學、中醫脈學亦是在這種批判中前進發展的。以旗幟鮮明的方式進行批判,在脈學中只有對偽王叔和《脈訣》的批判。同時作為了一種思潮。其影響所及不但醫家,連一般學者都有人參與進來了,形成宋元以來在脈學領域中的一項學術「公案」,對脈診的實踐與發展都起到較大的影響。為什麼對《脈訣》的態度一反常態的不採取「雍容」的作風,而予以毫不容情的揭發批判呢?可能是由於如下的幾個原因:一是這書是偽撰,撰者暖昧,既非古聖亦不是什麼先賢,可以不客氣。二是偽謬是這書的主流,為了「衛道」一定要揭示其錯誤。三是此書由於以歌訣的形式寫成,一般醫生易學易記,很快就普及了,「謬種流傳」不批判是不足以塞其源而遏其流的,所以自宋以來此書風行,批判的人亦很多,不但醫家就是著名學者如朱熹、吳草廬、謝縉翁等人亦都參加進來了,至明清有識之士固知其偽謬,一般醫家已經將《瀕湖脈學》做為人門之書,可是《脈訣》仍在傳習,可見歌訣形式在普及上的作用,亦可見《脈訣》的某些優點亦並沒有抹殺。所以通融之士對《脈訣》亦有通融之說。至此雖然沒有人總結但亦可以說這樁公案基本已告終了。通過宋元明人對《脈訣》的批判所做的辮偽正謬,吸及其歌訣形式及某些有用的內容等工《脈訣》於是風行於世。所以在批判了《脈訣》的俗和謬以後,李時珍著《瀕湖脈學》亦採取歌訣的形式以代替它。

以供應理想的通俗讀物的方法來抵制《脈訣》,這通俗讀物正是很有效的辦法。李時珍說:「宋有俗子,杜撰《脈訣》,鄙陋紕繆,醫學習誦,以為權輿,逮臻頒白,脈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誤,先考月池翁,著《四診發明》八卷,皆精詣奧室,淺學未能窺造。珍因撮粹擷華,僭撰此書,以便習讀,為脈指南。」李時珍的書出來以後不但更為系統的批判分析了《脈訣》各個方面的問題,對於入門教科書的問題亦做了極為有意義的工作,雖然亦是以歌訣的形式寫成,但與《脈訣》相比確有雅俗之別,正謬之異,再加上其他名家亦多以歌訣出之,使問題得到進一步的解決。不但如此,歌訣的形式還擴展到其他方面,使這種形式在普及醫藥學知識上起到積極的作用。後入批判了《脈訣》的鄙陋,吸取了歌訣的方法。

1、七表、八里、九道這是高陽生所創,也是高陽生被詬罵的內容,如明-呂復生在《群經古方論》中批評高氏:「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元·滑伯仁《診家樞要》日:「高陽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益鑿鑿也,求脈之明,為脈之晦,或者日:脈之道大矣,古人之言也夥矣,猶懼弗及,而欲以此統會該之,不既太簡乎?」元·戴啟宗《脈訣刊誤》說:「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軒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裡,《脈訣》竊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為世大惑,脈之變化,從陰陽生,但可以陰陽對待而言各從其類,豈可以一浮二沉為定序而分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見者皆為表;因沉而見者皆為裡,何拘於七八九哉?」這些批評之言不為不激烈。按脈象以表裡做為綱領,必多窒礙這是不待言的。至於「九道」這個詞本出於《脈經》第十卷「手撿圖」分氣口為九道,亦不是說脈名而是講脈位。《脈訣》用於脈象的分類是「郢書」面「燕說」了。李時珍說:「《脈經》論脈止有二十四種,無長短二脈,《脈訣》歌脈亦有二十四種,增長短而去數散,皆非也。素難仲景論脈,只別陰陽,初無定數,如《素問》之鼓、搏、喘、橫;忡景之惵、平、榮、章、細、損、縱、橫、逆、順之類是也。後世脈之精微失傳,無所依準,因立名而為之歸著耳。今之學者按圖索驥,猶若望洋,面況舉其全旨乎,此草廬公說獨得要領也。」這雖然有些復古傾向,但是認為《脈經》分二十四種不過是便於習用,不能鑿鑿然面言之,卻亦不無道理。所謂草廬公之說是在吳氏的文集中曾詳細分析了各種脈象後說脈名不止於二十四種,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七表、八里、九道的方法。

綜觀前人的分析,結合脈象的性質與臨床實際,七表、八里、九道的分類方法確實是沒有什麼優點可言的。

2、高陽生《王叔和脈訣》有關脈象上的錯誤

脈的種類取捨:王叔和《脈經》載有: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二十四種脈象。高陽生《脈訣》則為:浮、芤、滑、實、弦、緊、洪、微、沉、緩、澀、遲、伏、濡、弱、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等二十四種,顯然比《脈經》減掉了散、數、革等三脈,而增加了牢、長、短等三脈。明·李時珍《瀕湖脈學》說:「《脈經》論脈,止有二十四種,無長短二脈,《脈訣》歌脈亦有二十四種,增長短而去數散。」就是指此。明·李延罡《脈訣匯辨》數脈日:「按數脈與遲脈一陰一陽,諸脈之綱領,偽《訣》立七表八里而獨遺數脈,止歌於心臟,其過非淺。」在處理七表、八里、九道之脈綱上刪去數、散二脈的確是一大過失,無怪乎後人詰而詬之。此外,高陽生對芤、動、弦等脈的歸類上前人亦有評議,明,李時珍《瀕湖脈學》引謝氏曰:「《脈經》論脈二十四種,初無表裡九道之目,其言芤脈云:中央空,兩邊實。雲芤則為陰,而《脈訣》以芤為七表屬陽,雲中間有,兩頭無。仲景脈法云:浮大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而《脈訣》以動為陰,以弦為陽,似此背誤頗多,則《脈訣》非叔和書可推矣。」這些批評亦都

是正確的。至於革、牢二脈,王叔和《脈經》第一篇有以牢脈為革脈。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始正之,這或出於傳抄之誤,後人兩脈並存。《脈訣》有牢無革,其說解基本上是宗《千金翼方》的。至於增長短兩脈雖亦與《脈經》不同,但無可非議。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