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湖北省襄陽市中醫醫院胡思榮教授是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業醫40餘載,治學嚴謹,學識淵博。他運用溫病學理論,依三焦論治,以和調氣為指導思想,採取宣降同用、化潤並舉、上下分消等治法,且因時參辨,靈活施藥,充分發揮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優勢, 且匠心獨運,多有新解,故屢屢頗有效驗。現將其論治咳嗽的思路與經驗介紹如下。

三焦論治,重咳之源

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人稱葉薛吳王溫病四大家)創立及發展了溫病學理論,衛氣營血辨證及三焦辨證,使得中醫基本治法在外感病方面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及發揮。導師胡思榮繼承了溫病學醫派之學術精髓,形成了一套完整獨特的學術理論體系。處方注重簡約,用藥輕清醇正,調理營衛氣血,崇尚扶養脾胃,補肺固腎並重視膳食療法和情志調理。

根據臟腑的生理及病理特點,導師胡思榮活用溫病學理論,因肺為嬌髒,乃五臟之天,在上屬上焦,故選方用藥以輕靈辛宣為主。脾胃為升降之樞,腹腔之上,橫隔下面,居中屬中焦,選方用藥以平衡升降調和為主。肝體陰而用陽,腎主精而封藏,肝腎屬陰位下屬下焦。肺失宣降所致上焦咳嗽者,用藥多選用味薄氣清且辛香之品,因其具升降之性,輕巧靈動,故多選用桑葉、連翹、蘆根等宣降肺氣為主。脾(胃)失升降所致中焦咳嗽者,在選用止咳化痰及和胃運脾藥物時, 多選用姜半夏、枳實、陳皮等, 既能調和脾胃,肅降肺胃之氣, 又可恢復其升降樞紐之功。腎為水下之源,生痰之本。肝主疏洩,助肺幫脾,肝腎失調所致下焦咳嗽者,通常選用鹹寒滋陰藥物既調補肝腎,又增強疏肝、納氣之功,如生地黃、麥冬、沙參等。

調氣為和,宣降同用

人體氣機的升降是相互協調配合的,氣機升降失調是導致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恢復良好的氣機升降狀態是治療咳嗽重要法則之一。內傷咳嗽患者,其肺之宣發清降功能多有不同程度損傷,或肺之肅降與肝氣升發功能協調障礙,治療當升降同治,通常採用宣肺、肅肺同用或宣發肺氣與清降肝氣並舉的方法。導師胡思榮宣肺氣常用麻黃、杏仁、前胡等,降肺氣多選桑白皮、厚樸、白前等。舒宣肝氣則用柴胡、鉤籐、枳殼等,清降肝氣則用青黛、旋覆花、山梔等。諸髒氣機升降協調,出入有序,則咳嗽易愈。臨床運用中,可以宣降同治配合病因治療用藥,或在辨證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宣肺降氣藥,可提高療效。

導師胡思榮經常告誡學生,咳證之發雖皆雲是肺氣上逆所致,但決不可因此認為肅降肺氣是治咳之主要方法而一味使用,更須知在針對引發咳嗽的主因,如外邪、痰飲、腑氣不降、肝火犯肺等,用藥時必須要考慮到肺之氣機運行的規律。肺氣除有肅降作用外,其宣發作用乃是肺主氣功能的主要體現,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肺氣之宣通,在散邪,化痰蠲飲,平降逆氣,滋陰潤肺時都要加入宣發肺氣之品。

化潤並舉,上下分消

咳嗽日久,表邪不解,則易見鬱熱,鬱熱日久,則易傷陰煉津,陰傷則髒陰虧虛,煉津則痰濁內阻,且久病咳嗽,則常有脾虛痰阻,痰濁阻肺,與肺胃陰虛同時存在。臨床常見病人久咳不解,乾咳作嗆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吐,有如異物梗喉,口乾欲熱飲,或不欲多飲。此時滋陰潤燥而不化痰則有閉門留邪之嫌;若化痰太過,則易傷陰液。故在治療此類咳嗽時常化潤並舉,合以健脾,令津生而暢,痰無由生,代表方如麥門冬湯或貝母瓜蔞散。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的宣發肅降,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而大腸的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於肺的宣發肅降。「肺為貯痰之器」,痰濁伏肺日久,若遇外邪引觸,或嗜食辛辣厚味化熱,致使痰熱互結,肺清肅失司,津液不能下達,則見大便秘結,腹滿脹痛,舌苔黃燥,脈沉數。咳嗽與便秘症狀雖異,但病機相關聯,且相互影響,故臨床上治療此類咳嗽時,導師胡思榮常採用上下分消之法,上則宣肺散邪,下則通利大便,常選防風通聖散或麻杏石甘湯合小承氣湯、麻子仁丸等之類,宣利並舉,去邪有路,使大腸通暢而肺氣降斂自如,則咳嗽易愈。

因時參辨,靈活施藥

《雜病源流犀燭》謂:「咳之為病,又有四時晝夜之異」,並立有「咳嗽四時晝夜論」 。《太平聖惠方》指出:「五臟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時。五臟之嗽者,乘春則肝受之,乘夏則脾受之,乘秋則肺受之,乘冬則腎受之。」因此,治療咳嗽,不僅要辨其病程之久暫,寒熱虛實等病理屬性,臟腑病位之所在,還當順應其發病季節及晝夜時辰變化規律,因時而治。四季之屬,春暖,夏熱,秋燥,冬寒,治當因時制宜,順時用藥。春用柴胡、桔梗;夏用黃連、石膏;長夏用滑石、蘆根;秋用桑葉、梨皮;冬用麻黃、桂枝,此屬常理,然非恆法,適時選擇運用臨床,療效頗佳。

典型病案:簡某,女,38歲。患者間斷乾咳近半年。患者訴因長期工作繁忙,生活不規律,近期出現胃脘不適,反酸噫氣頻作,經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胃炎,膽汁反流。西藥治療胃部症狀有所改善,但仍反覆出現,後繼發間斷乾咳。就診時症見乾咳頻作,咳聲高亢,進食後及夜間咳嗽加重,口苦口乾口黏,伴胃脘痞悶,納差,食後胃脘不適,時有反酸噫氣,咽喉至胃脘有燒灼感,便干。診其舌脈為:舌黯紅,苔白厚,脈弦滑。

中醫診為咳嗽,證屬胃逆侮肺。

治以和胃降逆,辛開苦降,調暢氣機之法,方擬旋覆代赭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

用藥:旋覆花(包煎)l0克,代赭石(包先煎)20克,半夏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乾薑10克,炙甘草10克,黨參10克,鍛瓦楞子(先煎)15克,沙參20克,杏仁10克。6劑,常規煎後去滓再煎,日l劑口服。囑其暢情志,忌服酸辣及強刺激食物。

二診:服用前方後乾咳明顯減少,胃脘痞悶、嘈雜、反酸噫氣等症狀亦改善。用方得效,繼用前方12劑。

三診:繼用前方後胃系症狀與乾咳基本緩解,舌、脈基本恢復常態。效不更方,繼用前方15劑後諸症悉平。

按:本案患者咳嗽源頭為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升降失常,氣逆侮肺,肺失肅降而致咳嗽頻作,導師胡思榮認為當以中焦咳嗽論治。選用旋覆代赭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以達肺胃同治,組方運用諸藥辛開苦降,調暢氣機之效,肺和胃平,諸症皆消。本案選方用藥,不但注意和胃止咳,肅降肺胃之功,更注重恢復其升降樞紐之功,採用調氣為和,宣降同用,盡顯中醫「致中和」之臻境。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