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運氣角度解析六經病欲解時(下)

張仲景《傷寒論》以四時陰陽為大綱通論全書,首先表現在一日或一年四時分上。

寅申春夏陽儀和秋冬陰儀分

張仲景緊抓四時陰陽之理,以四時陰陽為據展開了《傷寒論》的論述。

《素問·陰陽應像論》說:「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這就是天地四時陰陽生殺之理。可以從此理會出《傷寒論》六經病欲解時的道理。春夏「陽生陰長」稱為「陽儀系統」,秋冬「陽殺陰藏」稱為「陰儀系統」。

從六經病欲解時圖可以看到,從寅到未上半年春夏陽儀系統主太陽、少陽、厥陰三經(即傷寒、中風、溫病三證),稱之為陽儀,《傷寒論》有陽儀太陽少陽合病、並病;從申到丑下半年秋冬陰儀系統主陽明、太陰、少陰三經(即宋本《辨痓濕暍病脈證第四》三證)。充分體現了張仲景《傷寒論》是以四時陰陽理論為大綱的,其撰用《陰陽大論》,名不虛傳。五運六氣理論中司天主上半年陽儀系統,在泉主下半年陰儀系統,所以兩儀分與運氣理論有密切關係。

1、陽儀三經三氣所致太陽病

六淫皆由表部侵犯人體,故六淫皆有太陽表證,張仲景按陽儀、陰儀分為兩類,陽儀三邪為寒、風、火,陰儀三邪為燥、濕、熱,所以我們也按兩儀分之。

從《傷寒論》六經病欲解時圖可以看出,主上半年春夏陽儀系統的三經是太陽、少陽、厥陰,經言: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所以太陽感受這三邪就成為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太陽溫病三大類病證。

2、陰儀三經三氣所致太陽病

陰儀由陽明、太陰、少陰組成。經云: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所以外感燥、濕、熱三氣也必傷太陽,熱氣所傷稱為太陽中熱(或稱中暍),濕氣所傷稱為太陽濕痺,燥氣所傷稱為太陽痙病(或稱痓病)。只因這三氣屬於陰儀系統,不屬於陽儀系統,故《辨痙濕暍脈證篇》說:「傷寒所致太陽病,痓、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其「傷寒所致太陽病」中的「傷寒」是指廣義傷寒,所以痓、濕、暍三種包括其中。而「與傷寒相似」中的「傷寒」是指寒邪所致之傷寒。《醫宗金鑒》說:「傷寒,太陽經中之一病,非謂太陽經惟病傷寒也。蓋以六氣外感之邪,人中傷之者,未有不由太陽之表而入者也。……夫風寒暑濕之病,固皆統屬太陽,然痙、濕、暍三種,雖與傷寒形證相似,但其為病傳變不同,故曰『宜應別論』之。」因為痙、濕、暍三邪屬於陰儀系統,傳變途徑及傳變規律都不同陽儀風、寒、火三邪,所以「宜應別論」。

傷寒與溫病之爭激烈而久矣,近來則有人提出寒溫統一論,其實如果明白了「病發於陽」、「病發於陰」之後,就沒有爭的必要了,因為《傷寒論》就是寒溫統一的,麻黃湯是太陽陽明合病傷寒證,白虎湯是三陽合病溫病證,寒溫之爭不過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而已。《傷寒論》只是論傷寒詳而論溫病略罷了。

辰戌夏秋「病發於陽」

和冬春「病發於陰」分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這就是說,夏秋病在陽,冬春病在陰。夏秋病在陽屬於心肺系統發病,候於背,在表,故《傷寒論》第7條說「發熱惡寒者發於陽」。冬春病在陰屬於脾土系統發病,候於腹,在裡,故《傷寒論》第7條說「無熱惡寒者發於陰」。其實,這是以橫膈膜分上下天地陰陽:心肺在膈上為陽為天,主背;脾土類及腎在膈下為陰為地,主腹。界於天地之間的橫膈膜,乃肝膽部位。

「病在陽」,《傷寒論》稱作「病發於陽」,多屬於外感病。「病在陰」,《傷寒論》稱作「病發於陰」,屬於外感直中者,亦多內傷病。故張仲景稱作《傷寒雜病論》。所以柯韻伯稱《傷寒論》統治百病。

寅申春夏和秋冬陰陽兩儀分界線位於易學中的人門和鬼門,辰戌「病發於陽」和「病發與陰」分界線位於易學中的天門和地戶。

1、病發於陽

「病發於陽」屬於夏秋心肺太陽陽明病系統,論述於《傷寒論》中的太陽病中篇,即太陽陽明合病、並病,有麻黃湯證和葛根湯證等,以及其誤治諸證。

2、病發於陰

「病發於陰」屬於冬春太陰、少陽、少陰、厥陰系統,有外感直中和內傷之分,多太陰少陰合病、並病,論述於《傷寒論》中的少陰、厥陰篇。

3、誤治證

「病發於陽」和「病發於陰」最多誤治證,如結胸和痞證,論述於《傷寒論》中的太陽病下篇。

合病並病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歲半以前,天氣主之;歲半以後,地氣主之。」歲半以前是春夏陽儀系統,天氣者肺主之,肺為陽明,而夏秋屬於太陽陽明在橫膈膜之上天之分,所以厥陰、少陽、太陽陽儀系統和「病發於陽」、「病發於陰」之分上焦的太陽陽明都屬於大表部。所以在太陽病篇可以見到少陽病(大小陽旦湯證、大小陰旦湯證及白虎湯證)和厥陰病(刺期門、肝俞)。

歲半以後是秋冬陰儀系統,地氣者太陰脾土主之,《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而《素問·五臟別論》說:「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天氣通於肺。」故知「天氣」者可以引發「地氣」類發病。然三焦膀胱者應於毫毛腠理,少陽三焦不升又可以引發「天氣」類發病。

醫家對於《傷寒論》中的太陽陽明合病、並病以及太陽少陽合病、並病不理解,所以有一些《傷寒論》教材把合病、並病放置到備考文中了。合病,同時發病也。並病,一經未罷而傳另一經也。從六經病欲解時圖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太陽逆時針方向連接少陽同屬於縱向春夏陽儀系統之表,故有太陽少陽合病、並病;太陽順時針方向連接陽明同屬於橫向上焦之表,病在陽在背,故有太陽陽明合病、並病。

兩儀分把外感病分為風寒傷陽、風熱傷陰及濕熱傷中道三大類型,並會產生太陽少陽並病、合病。

「病發於陽」、「病發於陰」分則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太陽陽明主外主表,統一切外感之病,並會產生太陽陽明並病、合病。

卯酉晝夜分

《傷寒論》裡多次提到晝夜分,其理論依據是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從六經欲解時圖可以看出,三陽主晝,三陰主夜。如《傷寒論》第30條說「夜半陽氣還」,第61條說「晝日煩躁」,《傷寒論·辨脈法》說「夜半」、「日中」、「五月」、「十一月」。

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小結:《傷寒論》晝夜分人人知之,我們在這裡揭開了《傷寒論》四時分中的最大秘密,那就是陽儀、陰儀和病發於陽、病發於陰之分,張仲景以此為綱領通論《傷寒論》,綱舉目張,持簡馭繁,如此聖明之論,卻被湮沒無聞近兩千年,難道不是《傷寒論》之悲哀!我將此寅申陽儀陰儀分、辰戌「病發於陽」和「病發於陰」分及卯酉晝夜分稱作《傷寒論》三分法理論,簡稱「三分理論」,乃《傷寒論》通論大法,不明此「三分理論」,難懂《傷寒論》。

明白了《傷寒論》四時分奧秘,就明白了《傷寒論》是寒溫統一的,並通治外感和內傷。

我們通過對《傷寒論》六經病欲解時的解讀,可以清楚地看到張仲景承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及「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的內容,怎麼能說《傷寒論》理論不是直接來源於《內經》呢?怎麼能說張仲景不是創作《傷寒論》,只是收集處方並記載保存而已呢?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