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胃虛少納。土不生金。音低氣餒。當與清補。(胃陰虛不饑不納)
麥冬 生扁豆 玉竹 生甘草 桑葉 大沙參
王 數年病傷不復。不饑不納。九竅不和。都屬胃病。陽土喜柔偏惡剛燥。若四君異功等。竟是治脾之藥。腑宜通即是補。甘濡潤。胃氣下行。則有效驗。
麥冬(一錢) 火麻仁(一錢半炒) 水炙黑小甘草(五分) 生白芍(二錢)
臨服入青甘蔗漿一杯。
某(二四)病後胃氣不蘇。不饑少納。姑與清養。
鮮省頭草(三錢) 白大麥仁(五錢) 新會皮(一錢) 陳半夏曲(一錢) 川斛(三錢) 烏梅(五分)
某(三四)脈澀。體質陰虧偏熱。近日不饑口苦。此胃陰有傷。邪熱內熾。古稱邪火不殺谷是也。
金石斛 陳半夏曲 生谷芽 廣皮白 陳香豉 塊茯苓
某 理肺養胃。進以甘寒。(肺胃陰虛)
甜杏仁 玉竹 花粉 枇杷葉 川貝 甜水梨汁
某 脈數。口渴有痰。乃胃陰未旺。
炒麥冬 生白扁豆 生甘草 白粳米 北沙參 川斛
陳(二十)知饑少納。胃陰傷也。
麥冬 川斛 桑葉 茯神 蔗漿
某 胃陽受傷。腑病以通為補。與守中必致壅逆。(胃陽虛)
人參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廣皮 炒荷葉
某 食谷不化。胃無火也。
生白芍 濃樸 新會皮 益智仁 茯苓 砂仁
計(三三)陽微痰黑。食入不化。
人參 生益智 桂心 茯神 廣皮 煨姜
高(六八)脈 小帶弦。知饑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陽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飲。
又 人參 白朮 茯苓 廣皮 半夏 枳實皮 白蒺藜 地栗粉
席(二三)脈右濡。臍上過寸有聚氣橫束。幾年來食難用飽。每三四日一更衣。夫九竅失和。都屬胃病。上脘部位為氣分。清陽失司。仿仲景微通陽氣為法。
薤白 栝蔞汁 半夏 薑汁 川桂枝 鮮菖蒲
某(三二)脈濡自汗。口淡無味。胃陽憊矣。
人參 淡附子 淡乾薑 茯苓 南棗
王 脈小。右弦。病屬勞倦。飲食不和。醫投柴葛。雜入消導。升表攻裡。致汗洩三日。脘中不饑。全是胃陽大傷。防有噦呃厥逆之變。
生益智仁 薑汁 半夏 茯苓 丁香 炒黃米
孫 長夏熱傷。為瘧為痢。都是脾胃受傷。老年氣衰。不肯自復。清陽不肯轉旋。脘中不得容納。
口味痰吐不清。脈弦右濡澀。下焦便不通調。九竅不和。都胃病也。此剛補不安。陽土不耐辛熱矣。議宣通補方。如大半夏湯之類。 大半夏湯加川連薑汁。
又 小溫中丸。
錢(二二)壯年肌柔色黯。脈小濡澀。每食過不肯運化。食冷物臍上即痛。色脈參合病象。是胃陽不旺。濁陰易聚。醫知腑陽宜通。自有效驗。
良姜 草果 紅豆蔻 濃樸 生香附 烏藥
汪 舌灰黃。脘痺不饑。形寒怯冷。脾陽式微。不能運布氣機。非溫通焉能宣達。(脾陽虛)
半夏 茯苓 廣皮 乾薑 濃樸 蓽茇
周(四十)脈象窒塞。能食少運。便溏。當溫通脾陽。
生白朮(一錢半) 茯苓(三錢) 益智仁(一錢) 淡附子(一錢) 乾薑(一錢) 蓽茇(一錢)
又 溫通脾陽頗適。脈象仍然窒塞。照前方再服二劑。如丸方。當以脾腎同治著想。
吳 酒多谷少。濕勝中虛。腹痛便溏。太陰脾陽少健。平胃合四苓加谷芽。
王(五十)素有痰飲。陽氣已微。再加悒鬱傷脾。脾胃運納之陽愈憊。致食下不化。食已欲瀉。夫脾胃為病。最詳東垣。當升降法中求之。(脾胃陽虛)
人參 白朮 羌活 防風 生益智 廣皮 炙草 木瓜
張(十九)食加便溏。胃醒脾不運也。方藥當以太陰陽明是調。異功散加甘松益智。
周(四二)脈緩弱。脘中痛脹。嘔湧清涎。是脾胃陽微。得之積勞。午後病甚。陽不用事也。大凡脾陽宜動則運。溫補極是。而守中及膩滯皆非。其通腑陽間佐用之。
人參 半夏 茯苓 生益智 生薑汁 淡乾薑大便不爽。間用半硫丸。
朱(五四)陽微。食後吞酸。
茯苓(四兩) 炒半夏(二兩) 廣皮(二兩) 生於術(二兩) 濃樸(一兩) 淡乾薑(一兩)
蓽澄茄(一兩) 淡吳萸(一兩) 公丁香(五錢) 水法丸。
某(二八)脈弦。食下 脹。大便不爽。水谷之濕內著。脾陽不主默運。胃腑不能宣達。疏脾降胃。令其升降為要。(濕傷脾胃)
金石斛(三錢) 濃樸(一錢) 枳實皮(一錢) 廣皮白(一錢半) 苦參(一錢) 神曲(一錢半) 茯苓皮(三錢) 麥芽(一錢半)
不運。洞洩之後。而神倦食減。濕傷脾胃清氣。用東垣清暑益氣主之。
清暑益氣法
洪(嫗)脈虛澀弱。面乏淖澤。鼻冷肢冷。肌腠麻木。時如寒凜微熱。欲溺大便有不化之形。谷食不納。此陽氣大衰。理進溫補。用附子理中湯。(脾腎陽虛)
趙(三七)氣分本虛。衛少外護。畏風怯冷。冬天大氣主藏。夏季氣洩外越。此天熱煩倦一因也。是氣分屬陽。故桂附理陽頗投。考八味古稱腎氣。有通攝下焦之功。能使水液不致泛溢。其中陰藥味濃為君。乃陰中之陽藥。施於氣虛。未為中 。歷舉益氣法。無出東垣範圍。俾清陽旋轉。
脾胃自強。偏寒偏熱。總有太過不及之弊。補中益氣加麥冬北味。(中氣虛)
又 間服四君子湯。
宣(三五)痛而納食稍安。病在脾絡。因飢餓而得。當養中焦之營。甘以緩之。是其治法。(饑傷) 歸建中湯。
戈 小便短澀混濁。大便頻溏。不欲納谷。此傷食惡食也。當分消土。(食傷)
生益智 廣皮 茯苓 澤瀉 炒白芍 炒山楂
脾胃之論。莫詳於東垣。其所著補中益氣。調中益氣。升陽益胃等湯。誠補前人之未備。察其立方之意。因以內傷勞倦為主。又因脾乃太陰濕土。且世人胃陽衰者居多。故用參 以補中。二術以溫燥。升柴升下陷之清陽。陳皮木香。
理中宮之氣滯。脾胃合治。若用之得宜。誠效如桴鼓。蓋東垣之法。不過詳於治脾。而略於治胃耳。乃後人宗其意者。
凡著書立說。竟將脾胃總論。即以治脾之藥。籠統治胃。舉世皆然。今觀葉氏之書。始知脾胃當分析而論。蓋胃屬戊土。
脾屬己土。戊陽己陰。陰陽之性有別也。髒宜藏。腑宜通。臟腑之體用各殊也。若脾陽不足。胃有寒濕。一髒一腑。皆宜於溫燥升運者。自當恪遵東垣之法。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則當遵葉氏養胃陰之法。觀其立論雲。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又雲。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東垣大升陽氣。其治在脾。此種議論。實超出千古。故凡遇稟質木火之體。患燥熱之症。或病後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咽干。煩渴不寐。肌燥熱。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也。豈可以 術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此義。即宗內經所謂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
以通為用之理也。今案中所分胃陰虛。胃陽虛。脾胃陽虛。中虛。饑傷。食傷。其種種治法。最易明悉。余不參贅。總之脾胃之病。虛實寒熱。宜燥宜潤。固當詳辨。其於升降二字。尤為緊要。蓋脾氣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運。已病矣。胃氣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
亦病矣。故脾胃之治法。與各門相兼者甚多。如嘔吐腫脹洩瀉。便閉不食。胃痛腹痛。木乘土諸門。尤宜並參。互相討論。以明其理可也。(華岫雲)
徐評 發明亦切當。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