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運六氣解讀陽明病

現在注家從臟腑經絡思維模式都把「陽明」解釋為胃和大腸,認為陽明就是陽氣極盛之意,此說一出,便失去了陽明病的真面目。但從五運六氣髒氣法時思維模式來認識,《素問·天元紀大論》說:「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燥是秋天的主氣,是對應肺金的。

  陽明病本義——燥

陽明本義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或云「陽明之上,燥氣治之。」可知陽明是以燥為本氣,而燥氣是由肺和大腸系統所主。肺系統的生理功能是主氣、主皮毛、主宣發、主肅降。

釋燥 燥為陽明本氣,性涼,屬於次寒,是秋天之氣,本性屬陰而主肅降。燥甚則寒。燥金克殺肝木系統。《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陽明司天,燥淫所勝……筋骨內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咳、腹中嗚,注洩鶩溏……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麵塵腰痛,丈夫頹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瘍瘡痤癰,蟄蟲來見,病本於肝。太沖絕,死不治。」燥涼本性主肅降,一旦受寒或受熱都能失去肅降功能。秋氣燥金來臨,克殺肝木系統,故草木枯槁,水泉涸竭,是為燥金用事之驗。經云:天人合一,有驗於天者,必有驗於人。人體也如斯也。

唐容川說:「燥氣太過……必賴太陰脾濕以濟之。《內經》言陽明不從標本,從中見之氣化,正是賴中見太陰濕氣,以濟其燥之義,仲景存津液亦是此義。」

關於燥氣,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的《補秋燥勝氣論》一文論之詳細,請讀者細細品味,定會大有收穫。

陽明病定義 陽明肺金主皮毛,所以外感六淫,悉從肺入。《素問·五臟生成》說:「諸氣者,皆屬於肺。」肺主呼吸之氣,其生理功能是主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並主宰著宣發和肅降。一旦肺氣失調就會發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如「肺氣失宣」或「肺失肅降」等。如《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苦氣上逆。」《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就是肺失宣發和肅降的病理反應。不僅如此,還會影響到六腑的通降。《素問·五臟別論》說:「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五腑都具有出納轉輸、傳化水谷的功能。而《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天氣通於肺。」所以是肺的宣發與肅降在決定著腑道的「通」「降」生理功能。一旦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就會發生「胃家實」(注意是「胃家」,包括上面的五腑,不獨指胃)的病變。無論是傷於寒,還是傷於熱,都能使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失常而發病。

對於陽明肺金與胃的統一問題,我們認為,風寒傷人陽氣,開始於太陽;風熱傷人陰氣,開始於陽明肺金。陳平伯在《外感溫病篇》說:「風溫外薄,肺胃內應;風溫內襲,肺胃受病。其溫邪之內外有異形,而肺胃之專司無二致……風溫為燥熱之邪,燥令從金化,燥熱歸陽明,故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風溫本留肺胃」。王孟英在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注中說:「夫溫熱之邪迥異風寒,其感人也,自口鼻入先犯於肺,不從外解,則裡結而順傳於胃。胃為陽土,宜降宜通,所謂腑以通為補也。」至此,大家應該清楚陽明肺金與胃腑的關係了吧。

陽明肺系本氣為涼燥,主陰氣,其性肅降,肅降則胃腸通下。風熱傷肺,變為熱燥,失其肅降之性而逆上,胃腸也失降而出現大小便不調,故治法多用辛苦通降法,辛涼宣肺恢復其肅降功能,可用麻杏石甘湯、白虎湯等;苦寒通下去其結滯,可用承氣湯等;合之有宣白承氣湯等。承者,從上往下之謂,承接其氣,即肅降也,順下也。

陽明既然是以涼燥為本性,那麼就不能單純把陽明病解釋成「陽明病是氣分熱盛,是腸胃熱盛」,要按陽明病分類論之。

陽明病分類——寒燥與熱燥

《傷寒論》179條: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陽明肺主皮毛在表,表證不可能不涉及到陽明肺金,故與主陽氣而在表的太陽同為上焦,而為太陽陽明病,是太陽陽明同病。陽明肺金既然主表,所以陽明病自然就會有第234條的桂枝湯證和第235條的麻黃湯證,為什麼有的人要把它們當作陽明病兼證處理呢?太陽之上,寒氣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所以太陽陽明病,是寒燥為邪,是陽明本氣涼燥氣與寒氣合邪,故《傷寒論》說:太陽陽明合病,麻黃湯主之。燥淫為害,肺就不能宣發、不能肅降,所以要用麻黃湯之杏仁、麻黃苦溫潤降之,桂枝甘草之辛甘溫以宣通之。後世有杏蘇散、通宣理肺丸等。

少陽三焦主相火,三焦相火亢盛的主方是白虎湯。相火克肺金,而為少陽陽明病。少陽相火為病在氣分,不可發汗和利小便。少陽陽明病,燥火為害,故大便難。只有少陽陽明病才能說「陽明病是氣分熱盛」,輕者可用麻杏石甘湯,重者則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承氣湯等。

肺感受寒邪或感受火熱之邪,都能導致肺主氣的升降出入功能失調,從而使肺失宣發或肅降功能,使胃腸「通降」功能失常,而出現「胃家實」的病狀,謂之正陽陽明病。「胃家實」可以涵蓋太陽陽明病和少陽陽明病在內,所以陽明病有寒燥和熱燥之分,不可不知。

對於這類陽明病的治法,石壽棠概括為「開通」,他說:「開字橫看,是由肺達皮毛,與升降之向上行者不同。通字豎看,是由肺下達胃腸,通潤、通和,皆謂之通,非專指攻下言也。」抓住一個「肺」字不放,精明。可參看石壽棠所著《醫原》、吳鞠通《溫病條辨》的補秋燥勝氣論(見圖1)。

太陽陽明病的另一個類型是葛根湯證,見《傷寒論》第31條~33條。由於肺失宣發和肅降,使得肺通調水道功能也失常。風寒外束,肺失宣發,經氣不利,阻滯津液運行,筋脈肌肉失於濡養,而導致項背強幾幾或剛痙(《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禁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肺失肅降,不能通調水道,水濕停滯腸胃,在腸則「自下利」(即洩瀉),在胃則嘔。此種「胃家實」屬於津液不四布的水濕,而非大便不通,是一種自我排病現象。

《傷寒論》在此論述了肺的主氣、主宣發肅降、主通調水道及主治節四大功能失調的病理反應,豈能只把陽明解釋為胃和大腸?

脾約——麻子仁丸證

少陽陽明病是白虎湯證,正陽陽明病是承氣湯證,大家都好理解,只有太陽陽明病脾約證不好理解,故解說於下。

《傷寒論》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葯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傷寒論》注家都以脾陰不足解讀,不妥。太陽陽明病,肺不肅降而胃家實,故脈浮而胃氣強,脾約不布津液則脈澀而小便數、大便難。燥氣盛,一是克肝木,肝木郁則橫克脾土,而使脾約;二是肺病及母脾土不能布散津液,而使脾約。經云:燥氣勝,平以苦溫,左以酸辛,以苦下之。麻子仁丸,用杏仁、麻仁、厚樸苦溫平燥潤燥,白芍、枳實酸寒瀉肝,厚樸、枳實、大黃小承氣湯苦以通降下之藥。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