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虛證 由於失血過多或久病、熱病耗傷肝血,使肝臟血液虧虛,肝失所藏,筋、目、爪甲、肌膚失於肝血濡養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常見面色無華,兩目乾澀,爪甲不榮,肌膚麻木等症狀。
肝陰虛證 多在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或腎陰虧虛,不能上滋肝木,或熱邪灼傷肝陰,導致肝陰虧損,虛火內生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常見眩暈,目干,煩熱,盜汗或筋惕肉 等症狀。
病因
肝血虛證 多因產後大量失血,或崩漏日久等各種出血,導致血液大量丟失而營血虧虛。或因脾胃虛弱,血之化源不足而生成減少,或因腎精不足,精不化血,或因思慮憂鬱過度,暗耗陰血,或氣鬱化火,火灼陰血所致。肝血虛證在臟腑言,多與脾腎相關,在病邪言,多因熱邪耗陰所致,而失血過多,又是肝血虛證的常見病因。
肝陰虛證 多在肝血虛證的病理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因此,就病因而言,肝陰虛證包容了肝血虛證的病因,此外,肝火日久多耗傷肝陰;溫熱病後期,肝陰易損;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陰等,使肝陰不足,虛火內生。在溫熱病後期,多急性發作,而氣鬱化火,或肝血不足所致者,均有一個長期的病理發展過程,故為慢性形成。
病機
肝血虛證 主要表現為血液虧虛,肝失所養的證候。因肝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故肝血虛證,常表現為頭目、筋脈、爪甲失榮及全身血虛證。故其病機可簡而概之為肝血虧虛,肝失所養,目、筋、爪甲,失於濡潤。脅為肝之分野,肝血虧虛,脅肋失於肝血的濡養,故常可見血虛脅痛,其痛隱隱,喜揉喜按。足厥陰肝脈上達巔頂,若肝血虧虛,肝經之脈不得滋養或肝血虛損而動風,則易致頭痛。肝為藏血之髒,心為主血之髒,若肝血不足,心失所主,則導致心血亦虛,心失所養,而出現心悸怔忡之病證。若肝血虧虛,久虛不復,影響他髒,導致全身性的血虛津虧,虛熱內生,而出現虛勞證。若肝血虛竭,血虛不能上榮元神,甚則氣隨血脫而發生昏厥,概由血虛氣脫所致厥證。若肝血虧虛,筋脈失於濡養,易致虛風內動。
肝陰虛證 是在肝血虛證的病理基礎上發展而來,因而具備肝血虛證的病機特點和病變趨勢,加之陰虛生內熱,故有陰虛火旺的表現。因「肝藏血,血捨魂」,虛火內擾心神,神不歸捨則失眠,心悸。若肝陰不足,虛火內生,循經上竄頭目則頭痛。若肝陰虛極,臟腑失養,陰血難復,則漸成虛勞,故《症因脈治》詳細論述了肝勞的症狀:「肝虛勞傷之症,筋攣煩悶,眼淚赤澀,毛焦色夭,腹痛指甲痛,咳則脅下痛,口苦口酸,筋骨酸疼,寒熱咳逆,此肝勞之症也。」若肝陰虧虛,陰不制陽,肝陽偏亢,肝陽化風,既可以陽亢動風,也可因陰虛,津枯液損,不能榮潤筋脈頭目,而致虛風內動,出現頭痛、筋惕肉 等證。
鑒別要點
肝血虛證與肝陰虛證,臨證鑒別,乃在於有無虛熱,血虛而有虛熱者為肝陰虛,血虛而無虛熱者為肝血虛。二者統屬肝虛證範圍。
肝血虛證 面色無華,兩目乾澀,視力減退,甚則雀盲。眩暈耳鳴,少寐多夢,易驚醒,脅肋隱痛,爪甲不榮,肢體麻木,婦女多見月經量少色淡,月經後期,甚則閉經。肌膚甲錯。舌質淡苔白,脈弦細而澀。以頭、目、爪甲、筋脈、肌膚失於血液濡養及全身血虛證並見為臨床特徵。
肝陰虛證 眩暈耳鳴,目干畏光,視力減退或視物昏花,煩躁易怒,面色潮紅,脅肋灼痛,心中煩熱,口乾咽燥,盜汗潮熱,或筋惕肉 ,舌紅少津,脈弦細數。以頭目、耳、脅之陰液不充及陰虛證並見為臨床特徵。
鑒別分析
肝血虛證與肝陰虛證均屬肝之陰血不足的病變,故具備眩暈、耳鳴、目干、視力減退、脈弦細等共同症狀。但肝血虛證以單純血虛證為主,不見有虛熱證的表現,而肝陰虛證,既有肝血虛的表現,又有虛熱證的表現,因此,臨床症狀及病機各有特點。
肝血虛證:肝藏血,血液對人體各個部位有濡潤滋養的作用,肝血不足,即能引起機體各個臟器和部位失於血液濡養的病理改變。肝血虛,經脈空虛,不能上榮於頭,腦失濡養,則眩暈。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黃帝內經·素問》)。若肝血虧虛,心神失養,則易出現少寐多夢,易驚醒。肝開竅於目,目的視力有賴於肝血的不斷充養,若肝血不足,不能上養兩目,則兩目乾澀,視物不清或雀盲。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若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則肢體麻木。肝血充盛,則爪甲柔潤光亮而韌,若肝血虧虛,爪甲失養,可見爪甲不榮。肝血不足,頭面、清竅失養,則面白無華,耳鳴。肝血不足,血不養肝,肝之疏洩功能失職,則肝氣鬱結不行,氣滯及血,血運不暢而致瘀血內停,影響新血生成,則肌膚失養而見肌膚甲錯。肝血不足,肝失所藏,不能下注沖任之脈,則月經量少色淡,月經後期,甚則閉經。舌淡苔白,脈弦細而澀,為肝血虛少,經脈不充之象。
肝陰虛證:多因肝血虛,或腎水不足發展而來。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肝陰腎精充足,則耳聰目明,精血上聚於腦,則精神充沛,反應靈敏。若肝陰不足或肝腎陰虧,精血不能上奉於腦,腦海空虛,耳竅不利,故見眩暈耳鳴,或肝陰不足,虛火上擾清空,亦能致眩暈。肝為剛髒,性喜條達,肝氣升發,若肝陰虛損,陰不制陽,陽氣升動過度,則煩躁易怒,虛火上燎頭面,則面色潮紅。肝陰不足,虛火內生,灼傷肝經絡脈,則脅肋灼痛。肝陰虧虛,不能上潤,則口乾咽燥;虛火內蒸,則心中煩熱,潮熱;火旺則消灼真陰,而為盜汗;若肝陰虛竭,不能濡養筋脈,則可見筋惕肉 。舌紅少津,脈弦細數,均為肝陰不足,虛火內生之候。
臨床就其症狀而言,肝血虛證與肝陰虛證均有脅痛,前者是隱隱作痛,緣於肝血不足,肝脈失養所致;後者是灼熱疼痛,緣於肝陰不足,虛火灼絡所致;肝血虛證與肝陰虛證可因各自病機的發展趨勢而出現頭痛這一兼證,但前者是因血虛不榮肝脈,或血虛動風所致,後者是因肝陰虧虛,虛火循經上擾,或陰虛動風所致。肝血虛證與肝陰虛證,均可以出現心神不寧的病理改變:心悸怔忡,失眠多夢。但前者是肝血不足,心失所主,心神失養,故見失眠多夢,若心血亦虛,又可見到心悸怔忡的症狀。後者是肝陰不足,繼而虛火內生,上擾心神,神不守舍所致。肝血虛證與肝陰虛證,均可因病情的逐漸發展而致虛勞病或虛風內動,但前者常可見到全身性的血虛證,而後者常可見到全身性的陰虛證。更為重要的是,肝血虛證常以肝臟所主的頭目、爪甲、筋脈、肌膚失於血的濡養的表現而常見,肝陰虛證則以肝血虛的症狀和較突出的陰虛內熱證而常見。因此,肝陰虛證,除具備肝血虛證的眩暈耳鳴,目干畏光,視力減退或視物昏花等常見症狀外,又具有煩躁易怒,面色潮紅,脅肋灼痛,心中煩熱,口乾咽燥,盜汗潮熱等陰虛火旺的表現,而肝血虛證不具有虛熱證的表現。因此,肝陰虛證往往是肝血虛證的嚴重階段。
就病機病勢而言,肝血虛證,因血液不足,筋脈、頭目、爪甲、肌膚,失血濡養,沖任不充。肝陰虛證,常因肝陰不足,肝失所養,筋脈、頭目失於濡潤。陰液漸損,虛火內生,擾亂心神,魂不守舍,熱蒸營陰,耗損津液。肝血虛證與肝陰虛證,均為虛證,統屬陰虛證範疇(因血屬陰)。均可因病勢發展而形成虛勞或虛風內動的病理轉歸,肝陰虛證較之肝血虛證,病情較重,並具有虛熱證的表現,而肝血虛證無熱象,僅以血虛為主,但可因血虧液損,虛火內生,而發展為肝陰虛證。
從病史病程上分析,肝血虛證常有血液丟失過多的病因或因脾腎虧虛,不能化生精血,或氣鬱化火,漸耗陰血所致。肝陰虛證由肝血虛證發展而來,故可見有肝血虛證的病因病史,也可因急性溫熱病後期,或高熱持續,損傷陰液而迅速出現肝陰虛證。肝血虛證較之肝陰虛證,一般起病較緩慢,病勢較輕,病程較長,肝陰虛證由肝血虛證發展所致者,起病亦較緩慢,但因高熱傷津或溫熱病後期,耗傷陰液者,起病則為急性發作。較之肝血虛證,病勢較重。
臨床上針對肝血虛證,治療宜採用補血養肝,滋筋明目,方用補肝湯(《證治準繩》)。肝陰虛證,治療宜補養肝腎,滋陰降火,方用一貫煎(《柳洲醫話》)。《質疑錄》中限定了「肝無補法」所指向的病證是肝氣有餘不可補,非雲血不可補,故肝血虛,應補肝血,滋腎水:「足厥陰肝為風木之髒,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經》雲木郁達之是也……舉世盡曰伐肝,故謂『肝無補法。』不知肝氣有餘不可補,補則氣滯而不舒,非雲血之不可補也。肝血不足,則是筋攣、為角弓、為抽搐、為爪枯、為目眩、為頭痛、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症。凡此皆肝血不榮也,而可以不補乎?然補肝血,又莫如滋腎水。水者,木之母也,母旺則子強,是以當滋化源,若謂『肝無補法』,見肝之病者,盡以伐肝為事,愈疏而愈虛,病有不可勝言矣。故謂『肝無補法』者,以肝氣之不可補,而非謂肝血之不可補也。」《王旭高醫書六種·西溪書屋夜話錄》中對肝血虛證和肝陰虛證,指出了具體的用藥:「一法曰補肝陰,地黃、白芍、烏梅。一法曰補肝血,當歸、川斷、牛膝、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