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藥並用治面癱

周圍性面癱臨床治療方法較多,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案。筆者在臨床中觀察發現,早期採取規範化綜合治療,效果遠較單一療法為好,後遺症的發生率也低得多。

患者彭某,男,32歲。4天前因吹冷風後突然出現左側口眼歪斜,額紋消失,眼裂增大,流淚,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吹口哨障礙,人中溝歪向右側。無頭暈、頭痛及視物旋轉,無噁心嘔吐,無肢體活動障礙,無口乾、口苦。精神、食慾、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邊有齒痕,脈浮。針刺治療:祛風散寒,溫經通絡。取穴:患側攢竹、陽白、迎香、地倉、牽正、水溝、合谷(對側)。淺刺輕刺,每日1次,每次30分鐘,不加電針。處方:防風10克,白殭蠶10克,全蠍6克,蜈蚣2條,丹參2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桔梗10克。7劑,水煎服。外用中藥加味附烏散:制附片90克,制川烏60克,制乳沒各30克,制馬錢子10克,研細末分10份,粉劑外敷,每晚1次,睡前開水調糊狀外敷於患側,上至額部,下至地倉穴,寬約3厘米,晨起後洗淨即可。患者前後共治療10次,症狀基本消除。

按:周圍性面神經麻痺中醫稱「口眼歪斜」。中醫辨證主要分為風寒、風熱、氣虛血瘀三型,臨床多以牽正散為基礎方,結合不同兼證加減治療。風熱者去白附子加銀花、連翹、板藍根、蟬蛻、丹參;風寒者加荊芥、防風、川芎、當歸;氣虛血瘀者加黃芪、當歸、川芎、紅花;濕熱甚者加黃芩、蒲公英;肝陽上亢者加生牡蠣、珍珠母、鉤籐。除熱證外皆可加用中藥加味附烏散外用,但過敏者禁用。

對於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針刺治療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些醫家認為不宜針刺,而有些醫家主張早期針刺治療。筆者認為在周圍性面癱的全過程中皆可行針刺治療,但在病程的不同階段針刺的深淺及手法的輕重應有所不同。急性期針刺宜少,淺刺為主,不宜重手法,不用電針。恢復期及後遺症期深刺、透刺為主,同時加用電針,以斷續波治療20分鐘左右,以肌肉抽動為度。主穴:地倉、頰車、陽白、合谷(對側)、牽正、四白。配穴:抬眉困難加攢竹、頭維;閉目困難、流淚加後溪;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夾承漿;耳後疼痛加翳風;正氣虛或久治不愈者加足三里(雙側);肝陽上亢者加太沖、太陰(雙側);虛證及寒證皆可加灸法。每日1次,具體補瀉手法因人而異。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