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是以口眼喁斜為主要症狀的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為多見。本病發病急速,為單純性的一側面頰筋肉弛緩,無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狀。
主要表現為一側面部所有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閉眼、皺額、蹙眉,眼閉合不全,眼有露白,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嘴歪向健側。耳後可有自發性疼痛及壓痛,還可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覺遲鈍及皰疹等。
一、刮痧治療
(一)症狀
面癱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不能蹙額、皺眉、露齒等;口角歪斜,漱口漏水,進餐時食物常常停滯於病側齒頰之間;病側額紋、鼻唇溝消失,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後、耳下及面部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狀。
(二)治法
(1)選穴 翳風、地倉、頰車、合谷、太沖、風池。(見圖2-14-3、圖2-14-4、圖2-15-1)
(2)定位 翳風:在耳垂後,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
地倉:位於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問,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太沖:第一、第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頭部兩側翳風至風池,再刮頰車至地倉,然後刮手背合谷穴,最後重刮太衝穴。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部翳風穴至風池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再刮拭下頜部,經頰車穴至地倉穴,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然後刮手背合谷穴,重刮,可用刮板角部刮拭。最後重刮足部太衝穴,可不出痧。
二、注意事項
(1)刮痧療法須暴露皮膚,且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洩,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從開洩的毛孔直接人裡,影響刮痧療效,而且易引發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選擇一個好的治療場所,空氣宜流通清新,並注意保暖,注意避風,夏季不可在有過堂風的地方刮痧。盡量少暴露皮膚。
(2)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勻,以能忍受為度,出痧為止。
(3)嬰幼兒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輕。
(4)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長刮痧時間。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血瘀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出痧多;虛證、寒證出痧少;服藥過多者,特別服用激素類藥物不易出痧;肥胖者與肌肉豐滿的人不易出痧;陰經較陽經不易出痧;室溫低時不易出痧。
(5)刮拭過程中,要經常詢問病人感受。遇到暈刮,如精神疲憊、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發涼或血壓下降、神志昏迷時應立即停止刮痧。告訴患者勿緊張,幫助其平臥,注意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如仍不緩解,可用刮板角部點按人中穴,力量宜輕,避免重力點按後局部水腫。對百會穴和湧泉穴施以瀉刮法。患者病情好轉後,繼續刮內關、足三里穴。
三、病例
柴某,女,50歲。突發口眼?斜2天。主訴2天前中午吃飯時突感左側面頰感覺麻木,咀嚼無力,飲水從左邊嘴角漏出。做CT檢查排除腦血管疾病,診斷為「面神經炎」,打點滴治療。現症見:口眼喁斜,頭額及左側頸部疼痛。身無惡寒,有汗出。形體消瘦。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取翳風、地倉、頰車、合谷、太沖、風池穴,行刮痧治療。治療兩天,效果不明顯,且見頭額脹痛,頸項部不適。加刮拭中脘穴,其他同前。次日面癱及頭額、頸項不適明顯緩解,繼續治療8天,基本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