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由情志所傷,六淫為害,導致沖任受阻;或因素體不足,胞宮失於濡養,致經期或行經前後呈週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經病。臨床以青年未婚者為多見。
原發性痛經常發生於有排卵月經,因此一般在初潮後頭1~2年尚無症狀或僅有輕度不適。嚴重的痙攣性疼痛多發生於初潮1~2年後的青年婦女。如一開始出現規律性痛經或遲至25歲後發生痙攣性痛經,均應考慮有其他異常情況存在。痛經大多開始於月經來潮或在陰道出血前數小時,常為痙攣性絞痛,歷時1/2~2小時。在劇烈腹痛發作後,轉為中等度陣發性疼痛,約持續12~24小時。經血外流暢通後逐漸消失,亦偶有需臥床2~3天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內前側。約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腸道及心血管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頭暈、頭痛及疲乏感,偶有暈厥及虛脫。痛經可分為虛證和實證。
一、實證
(一)症狀
臨床表現特點為經行不暢,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按,經色紫而夾血塊,下血塊後痛即緩解,脈象沉澀的為血瘀;脹連胸脅,胸悶惡寒為氣滯。
(二)治法
(1)選穴 中極、次髂、地機、血海、膈俞、期門、太沖。(見圖5-1-2、圖5-1-4、圖5-2-3、圖5-3-1、圖5-3-2)
(2)定位 中極: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4寸。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二骶後孔處。
地機:位於小腿內側,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期門:位於乳下兩肋問,當第六肋間。
太沖:第一、第二2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3)刮拭順序 血瘀:先刮背部膈俞至次髂,然後刮腹部中極,再刮下肢血海至地機:氣滯:先刮背部次髎,然後刮脅部期門,再刮腹部中極,最後刮下肢地機、太沖。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1如痛經實證兼血瘀.則先刮拭背舒膈俞至次髂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中極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然後刮下肢內側血海穴至地機穴,遇關節部位不可強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間不宜停頓,一次刮完,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2如痛經實證兼氣滯,則先刮拭背部次髂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出痧為度。然後刮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第六肋間,從正中線由內向外刮,先左後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再刮拭腹部正中線中極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最後刮下肢內側地機穴和足背部太衝穴,各30次,出痧為度。
二、虛證
(一)症狀
臨床表現特點為腹痛多在經淨後,痛勢綿綿不休,少腹柔軟喜按,惡寒,經量減少.伴腰酸膝軟.納食減少。
(二)治法
(1)選穴 命門、腎俞、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見圖5-3-1、圖4-2-2、圖5-3 2、圖5-3-3)
(2)定位 命門: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問。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關元:仲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腎俞、命門,再刮腹部關元,然後刮下肢內側三陰交,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命門穴至腎俞穴,由命門分別向兩側刮拭,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關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最後刮下肢內側地機穴和外側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紀某,女,17歲。經期初潮時月經不調,週期短,經期長,量少色淡,四處求醫,最終月經不調治癒,可又出現出了另其更加痛苦難忍的痛經,每逢經期坐立難當,面色蒼白,口唇發乾,噁心,出虛汗,胃痛腹瀉,倦怠乏力,四肢冰涼。取命門、腎俞、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穴,在塗抹刮痧油之後,行刮痧治療,每週2次。4周後,患者經期、週期均正常,疼痛症狀緩解。8周後,患者痛經症狀消失。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