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瀦留是指膀胱內瀦留大量尿液而不能排出的一種病證,屬於傳統醫學的「癃閉」範疇。傳統醫學認為,小便量少,點滴而下,病勢較緩者稱之為「癃」;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勢較急者稱之為「閉」。癃為閉之緩,閉為癃之甚,其性則一,故統稱為「癃閉」。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具有發病迅速,病勢較急,膀胱區有銳利疼痛和高度尿意,但不能排尿的特點。發病原因有機械性梗阻和動力性梗阻兩類。前者通常因尿道及膀胱有器質性病變導致;後者由排尿功能障礙所引起。一般分為膀胱濕熱、膀胱麻痺2型。
一、膀胱濕熱
(一)症狀
小便點滴不通,或量少而短赤灼熱,小腹脹滿,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飲,或大便不通。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膀胱俞、中極、曲骨、陰陵泉、行間。
(2)定位 膀胱俞:在骶部,當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2骶後孔[俯臥位,先摸髂後上脊內緣下,其與背脊正中線之間為第2骶後孔,平該孔的椎體為第2骶椎,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4-1]。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見圖4-6-1)。
曲骨: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 (見圖4-6-1)。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3-lO-2]。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l、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見圖2-6-3)。
圖 4-6-1 中極、曲骨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行間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發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余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膀胱俞、中極、陰陵泉、三陰交。
(2)定位 膀胱俞:見前。
中極:見前。
陰陵泉:見前。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10-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發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二、膀胱麻痺
(一)症狀
小便點滴而下,或尿如細線,甚則阻塞不通,伴有小腹脹滿疼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關元、中極、腰陽關、次髎。
(2)定位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4-1-2)。
中極:見前。
腰陽關: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臥位,在腰部,兩髂脊連線與後正中線相交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俯臥,骨盆後面,從髂脊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l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之間即第2骶後孔,此為取穴部位,見圖2-23-1)。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膈俞、膀胱俞、氣海、中極。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8-1]。
膀胱俞:見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7-5)。
中極: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拔罐療法對由排尿功能障礙引起的尿瀦留治療效果較好,在治療同時要積極查治引發尿瀦留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吳某,男性,36歲。闌尾切除術後尿閉3天。症見小腹脹滿,心煩口渴,小便少,尿道灼熱疼痛,查體:膀胱充盈。診斷為急性尿瀦留。穴取中極、曲骨、陰陵泉、曲池、大椎,採取刺絡拔罐法,曲池、大椎2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發紅或微微出血為度,2穴與余3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時立即解小便200毫升。連續治療2療程,排尿通暢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