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醫–王鵬飛

王鵬飛,原名王動,字勳,北京市人,生於1911年,卒於1983年。祖上三代業醫。22歲時,正式懸壺應診。在50年的行醫生涯中,他繼承祖業,擅長兒科,享有「京城小兒王」的美譽。曾任北京市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衛生體育組副組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等。


生平著作

王鵬飛,原名王動,字勳,北京市人,生於1911年,卒於1983年。祖上三代業醫。1928年畢業於北平民國大學,之後隨父學醫。22歲時,正式懸壺應診。在50年的行醫生涯中,他繼承祖業,擅長兒科,享有「京城小兒王」的美譽。1954年,參加北京兒童醫院中醫科的籌建工作。曾任北京市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衛生體育組副組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等。著有《王鵬飛兒科臨床經驗集》等。


學術思想

王鵬飛認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發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的供養比成人更加迫切,但臟腑嬌嫩、易虛易實,且脾常不足,飲食稍過,則易引起消化不良,傳導失常,造成食滯吐瀉,甚至形成疳積、慢脾風、氣脫液竭等嚴重疾病。如嬰幼兒腹瀉,其發病原因雖可能是感寒、受暑或傷食而致脾胃失節,但主要還是脾胃虛弱,本虛標實。治療應以「扶正治本」為主,祛邪為次。

王鵬飛在臨證之時,以其特殊的望診方式——望頭頂污垢及望上顎,能夠迅速、準確地把握疾病發展變化過程中後天脾胃的病機,為確立正確的治則、治法奠定了基礎。他在中醫學望診原則指導下,通過對小兒頭頂及上顎部位的顏色、形質變化的觀察,進行病情分析,頗有見地。


臨床經驗

頭頂污垢,即指一歲左右的某些患兒頭頂部位生有泥污,呈垢膩樣疤塊狀的污垢,此種污垢水洗不脫,即使用水洗掉或挖掉,很快又會復生。其實,此種污垢並非真正的泥污物質,而是頭頂部位分泌物結成的疤塊,為一種病理表現。王鵬飛根據其豐富的臨證經驗認為,所見污垢均與腸胃消化系統疾病有一定關係。從色辨證,頭頂污垢色黑,多為便秘或有食滯,臨證常見於體質較好的病兒。頭頂污垢褐色,多為洩瀉或消化不良,臨症常見於慢性病反覆發作的體質較弱的病兒。頭頂污垢色淺多偏虛證,色深多偏實證。從形狀辨病,頭頂污垢呈正圓形或魚鱗狀,其污垢量多的為病程長、病情重,而條形、點形污垢量少的為病情輕、病程短。

望上顎,即望口腔內整個上顎及未生牙齒的上臼齒槽面部分,以觀察五歲以下小兒為主。從部位歸屬臟腑來看,前顎主上焦心、肺;後顎主下焦肝、腎;中柱主肝、脾;臼齒主脾胃、大腸。通過觀察上顎顏色變化能判斷疾病之所在。一般來說,小兒患病後,與病變所在臟腑相應的上顎部位顏色會有變化,尤其患有脾胃病的小兒,其上顎顏色的變化更為明顯。此外,王鵬飛在治療小兒疾病時,非常注重固護後天脾胃。如小兒遺尿症,一般多屬腎虛,但亦常兼有脾弱之症。他主張補脾實土以存水,乃免滲洩之患,強調在治療小兒病中補脾勝於補腎。而且,臨床用藥時宜應注意保護胃氣,用藥不可過量。小兒用藥稍呆則滯,稍重則傷。他臨診用藥一般不超過六味,時時以保護元氣為主,不用辛散攻伐之劑。慎用大苦、大寒、大熱、大補之藥。他在臨床上常選用酸甘化陰之藥,如銀杏、百合、烏梅、木瓜等,配以青黛存陰、退熱,既無損於脾胃,又能使症狀消失。


後世影響

在王鵬飛的影響和兒童醫院領導同中醫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兒童醫院中醫科一直在北京地區獨具特色,成為「全國中醫兒科脾胃病診療中心」建設單位。近年來,該科還被評為北京市中醫兒科脾胃病重點學科,在北京乃至全國產生了良好影響。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