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醫–秦伯未

生平簡介

秦伯未,名之濟,號謙齋,上海市人,生於1901年,卒於1970年。幼承家學,1918年就讀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28年,參與創辦中國醫學院並掌管教務。1932年,在滬創立「中醫指導社」,自任社長。1938年,創辦中醫療養院,為在校學生提供中醫臨床實習基地。1955年奉調進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顧問。1956年9月,任北京中醫學院顧問、一級教授。其後又被選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曾任國家科委中醫藥組成員,藥典編輯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等。


生平著作

秦伯未,名之濟,號謙齋,上海市人,生於1901年,卒於1970年。其祖父秦迪橋為晚清名醫,其父秦錫祺為清末民初儒醫。秦氏幼承家學,雅好詩詞、書法、國畫與金石。1918年就讀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師從江南名醫丁甘仁。畢業後懸壺問世。1928年,與王一仁、章次公、嚴蒼山等共同創辦中國醫學院,秦伯未掌管教務。1932年,秦伯未在滬創立「中醫指導社」,自任社長,主編《中醫指導叢書》。1938年,創辦中醫療養院(實際上是我國早期的中醫醫院),為在校學生提供中醫臨床實習基地。同年,還創辦了《中醫療養專刊》。建國後,於1951年出任上海第十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1955年奉調進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顧問。1956年9月,任北京中醫學院顧問、一級教授。其後又被選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曾任國家科委中醫藥組成員,藥典編輯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著有《清代名醫醫案精華》、《清代名醫醫話精華》、《內經知要淺解》、《秦老醫學講稿》等。


學術思想

秦伯未對《內經》研究素深,享有「秦內經」之稱。他認為學習中醫應從《內經》入手,掌握其辨證論治規律。辨證論治是中醫的診療精髓,從認識證候到給予恰當治療,包含著完整的極其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畢生的鑽研,他逐漸形成了辨證論治的「三位一體」觀,即辨證論治的意義、法則和方法。所謂辨證論治的意義:辨,就是分析、鑒別。證,就是症狀、現象。論,就是討論、考慮。治就是治法、治療方針。證和治是現實的,辨和論是靈活的,要通過分析和思考。他把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分為病因辨證法則和臟腑辨證法則兩大類。在臨床過程中,病因往往不是一個,病位也可能涉及若干,如果能從一團亂麻中理出一個頭緒,這就是辨證論治的關鍵。

秦伯未認為西醫的診斷有時有助於對某些疾病的性質、發展和轉歸的認識。因此,他在臨床實踐中,多參考西醫的診斷,而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進行辨證論治,常收到很好的療效。他認為,西醫診斷只是作為參考,而不能受其束縛,要有信心和勇氣使用中醫的理法方藥去治療,不宜失去中醫之根本。中醫治療西醫診斷的疾病,要想取得療效,關鍵在於必須運用中醫的理論為指導,細緻觀察,不能忽視中醫辨證的依據,要有嚴肅的科學態度。他的這些認識,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他在治療西醫診斷的神經衰弱疾患中,就是根據中醫理論來分析其臨床表現,總結出其發病機制主要在肝,病性有虛、實、虛實夾雜的不同,從而確定了14種基本治療方法,臨床療效滿意。


臨床經驗

秦伯未在溫病、肝病、水腫病、腹瀉、痛證、潰瘍病、慢性傳染性肝炎、心絞痛等疾病的治療方面頗有造詣。在溫病方面,他提出了溫病當以風溫為綱的見解,並根據個人臨床體會將其分為惡風、化熱、入營、傷陰等4個時期,進而提出了溫病的12個治法。他還強調寒溫統一,認為溫病是傷寒的發展,傷寒和溫病並無分歧,若將兩者對立起來是偏見,沒有意義。在肝病方面,提出了「肝氣和肝郁」、「肝火和肝熱」、「肝風和肝陽」等幾個重要概念的區別。他認為,「肝氣」是指肝臟的作用太強及其產生的病證,其性橫逆;而「肝郁」是指肝臟氣血不能條達舒暢的病證,其性消沉;前者疏洩太過,後者疏洩不及,因此在治療用藥方面就有出入。


後世影響

秦伯未一生致力於中醫教育事業,為培養中醫後繼人才傾注了心血。早年參與創辦中國醫學院並掌管教務,還在上海新中國醫學院等中醫院校兼課。1955年,在中醫研究院舉辦的全國第一屆西學中班執教,為國家培養了首批高級中西醫結合人才。此後,一直在北京中醫學院從事醫療教學工作,可謂春暉照四方、桃李滿天下。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