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張菊人,名漢卿,男,江蘇省淮安縣人,生於1883年,卒於1960年。張氏與京城名醫楊浩如師出同門。1910年,從祖籍來京行醫,曾在外城官醫院任內科中醫醫官,後曾擔任北平中醫資格考試主考官。與蕭龍友、孔伯華等共同創辦北平國醫學院,出任董事和教授。建國後,在北京市第二門診部任顧問。1956年,受聘於北京中醫醫院,任副院長,並在內科門診應診,後擔任北京中醫學會顧問。與孔伯華、楊浩如、陳企董、曹巽軒、陳伯雄、趙雲卿等人共同著有《八種傳染病證治析疑》一書,晚年著有《菊人醫話》。
生平著作
張菊人,名漢卿,男,江蘇省淮安縣人,生於1883年,卒於1960年。張氏與京城名醫楊浩如師出同門。1910年,從祖籍來京行醫,曾在外城官醫院任內科中醫醫官,後曾擔任北平中醫資格考試主考官。與蕭龍友、孔伯華等共同創辦北平國醫學院,出任董事和教授。建國後,在北京市第二門診部任顧問。1956年,受聘於北京中醫醫院,任副院長,並在內科門診應診,後擔任北京中醫學會顧問。與孔伯華、楊浩如、陳企董、曹巽軒、陳伯雄、趙雲卿等人共同著有《八種傳染病證治析疑》一書,晚年著有《菊人醫話》。
學術思想
張菊人擅治溫病,臨床主張因人、因地、因時治宜。如北方外感多兼「熱郁」,因此臨床治療必佐辛涼透達,其目的在於不使外邪與內熱相結合。對於不同季節的傷風,張氏分別主以不同藥物,如春季傷風,當以辛涼輕劑,用薄荷、桑葉、菊花、杏仁、通草、香豆豉、貝母、瓜蔞皮等;夏季傷風,當以辛涼解暑,用鮮薄荷、鮮藿香、杏仁、通草、六一散、絲瓜絡、竹茹、西瓜皮、鮮荷葉等;秋初傷風,當以祛風除濕,用夏天傷風的治法,減去竹茹,加生苡米、赤苓、廣皮等;深秋傷風,當以清肅肺金,用桑葉、杏仁、梨皮、竹茹、花粉、連翹、貝母等;冬季傷風,當以祛風散寒,用薄荷、蘇梗、杏仁、前胡、通草、法半夏、赤苓、陳皮、枳殼等。
臨床經驗
張氏認為近人體質,多屬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提出風、癆、臌、膈四大症中,三症與內火直接相關。如風證,認為屬火盛傷陰,煉液為痰,痰熱凝結,熱盛生風,成為上實下虛之證;癆病,總屬火熱傷陰為患,五臟之中除心外,肝腎脾肺無一不傷;膈症,不管是噎膈或反胃,總由五志化火,克犯脾土,從而發生嘔吐、氣逆、氣痛等現象。因此,治療內傷火熱之症,總以滋陰降火為法。
溫病的「逆傳心包」四字,是說溫邪未能外解而逆傳於心包。張氏認為如果初見舌尖或舌邊呈現絳色,即當注意防範逆傳心包。這種現象就是邪欲侵營的表現,應趕快於清解方中,加入清營之品(元參、麥冬之類),以杜其入營,才不會有氣營兩燔之患。
後世影響
張菊人與蕭龍友、孔伯華等共同創辦北平國醫學院,為我國中醫事業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