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醫–任應秋

任應秋    任應秋,字鴻賓,四川省江津縣人,生於1914年,卒於1984年。幼讀經史,17歲師從當地名醫劉有餘學習。1933年,考入上海中國醫學院,侍診於瀘上名醫丁仲英、謝利恆、曹穎甫、陸淵雷、蔣文芳、郭柏良等。建國後,執教於重慶市中醫學校任教務主任。1957年,調到北京中醫學院。曾任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主任兼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科委中醫專業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科學評議組成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等。著有《內經十講》、《中醫各家學說》等。


學術思想

任應秋在精研《素問》七篇大論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中醫運氣學說。他認為中醫學一向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看得很重,四季氣候變化,對人身影響非常之大。因此,他下大力從這方面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發明探討氣象變化規律對人體所產生的影響。他認為古代有二十四節氣的確定、陰陽曆調整的成功以及重要天象的詳實記錄等,可以為運氣學說的研究奠定科學基礎。基於此,任應秋第一次將運氣學說的概念表述為,運氣學說是中醫學在古代探討氣象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他進一步指出,五運是探討一年五個季節變化的運動規律。六氣,是從我國的氣候區劃、氣候特徵來研究氣象活動的規律問題。

而且,他認為運氣學說有其一定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古代的唯物論者是明確地把五行當作宇宙的普遍規律提出來的。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也就是對事物之間關係的認識,即企圖說明事物之間存在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有規律的結構聯繫。用五行的觀點分析事物,也就不自覺地體現了從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以及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思想。以此認識人體,將臟腑劃分陰陽、分屬於五行,如肝木之盛於春,心火之盛於夏,都是貴;肝木之衰於秋,心火之衰於冬,都是賤。更貴更賤,也即五行的互為生剋,陰陽的互為盛衰。臟腑之間所構成的動態平衡,既與陰陽五行的相對穩定規律沒有兩樣,因而便可以用陰陽五行互為貴賤的道理,來說明臟腑之間生理病理的相互關係。

他認為從現代自然科學來分析,運氣學說具有大系統理論的思想。它立足於全局,把涉及生態系統的廣大複雜多變量的諸因素,如時間、空間、氣象、地理、體質、生物學等,根據整體觀、動態觀和相互聯繫的觀點,結合六氣發病的因果關係,做為一個大系統來考察。又根據比較的原則,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個子系統和六種致病情況,通過五六相合的協調原則,抽像推演,由博返約,把六氣直接傷人和六氣相兼致病造成人體臟腑經脈病變的情況綜合起來,概括出六氣致病的模型,定出病機和治則,把系統的最優化落實到疾病的診治上。


臨床經驗

任應秋認為陰陽雙方,陽為主導。他多次強調,陽氣至關重要,這也是中國學術文化、中醫學術思想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主導思想。因此,任氏臨證強調陰陽虛實分治。如對中風一病,一般多以中經絡、中臟腑、閉證、脫證為辨證綱要,但他認為不能忽視陰陽虛實之辨。他大力推崇王節齋的陰虛中風、葉天士的陽虛中風之辨並有所創新。認為大抵治療陽虛,藥取其氣,氣重在辛;治療陰虛,藥取其味,味重在酸,而總需重佐以活血。因為陽虛血必凝,不活血無以撥其機;陰虛血必滯,不活血無以通其經,這是治中風病的最吃緊處。他的宗臟腑、重陽氣、別陰陽虛實的辨證思想,既有別於傷寒學派以陰陽分寒熱,也有異於河間學派學派以陰陽別表裡,是他對辨證論治理論頗具特色的闡發。


後世影響

任應秋從事中醫教育事業30餘年,受誨其門下者數以千計,他在中醫各家學說、內經、醫學史、醫古文四個領域的學術貢獻,足以為後人稱道,不愧為當代著名的中醫理論家和中醫教育家。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