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

【出處】

出自1.《神農本草經》。

2.《蜀本草》:(用水蛭)勿誤採石蛭、泥蛭用。石、泥二蛭,頭尖腰粗,色赤不入藥。誤食之,則令人眼中如生煙,漸致枯損。

【拼音名】Shuǐ Zhi

【英文名】Leech

【別名】蛭蝚、至掌、蟣、蚑、馬蜞、馬蛭、蜞、馬蟥、馬鱉、紅蛭、水琪、螞蝗蜞、黃蜞、水麻貼、沙塔干、肉鑽子、螞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醫蛭科動物日本醫蛭和寬體金線蛭等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irudo nipponica(Whitman)2.Whimania pigra(Whitman).

采收和儲藏:9-10月捕捉。可用一個絲瓜絡或扎一把草束,浸上動物血,晾乾後放入水中誘捕,2-3d後提出,抖下水蛭,揀大去小,反覆多次即可將池中大部分成蛭捕盡。捕後將水蛭洗淨,用石灰或白酒將其悶死,或用沸水燙死,曬乾或低溫乾燥。

【原形態】

1.日本醫蛭,體長30-50mm,寬4-6mm。背面呈黃綠色或黃褐色,有5條黃白色的縱紋,但背部和縱紋的色澤變化很大。背中線的一條縱紋延伸至後吸盤上。腹面暗灰色,無斑紋。體環數103。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孔分別位於第31-32、第36-37環溝,兩孔相間5球。陰莖露出時呈細線狀。眼5對,排列成馬蹄形。口內有3個顎,顎背上有1列細齒,後吸盤呈碗狀,朝向腹面。

2.寬體金線蛭,體大型,體長60-120mm,寬13-14mm。背面暗綠色,有5條縱紋,縱紋由黑色和淡黃色兩種斑紋間雜排列組成。腹面兩側各有1條淡黃色縱紋,其餘部分為灰白色,雜有茶褐色斑點。體環數107,前吸盤小。顎齒不發達,不吸血。雄、雌生殖孔各位於第33-34、第38-39環溝間。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棲息於水田、溝渠中,吸人、畜血液。

2.生活於水田湖沼中,吸食浮游生物、小形昆蟲、軟體動物及腐殖質,冬季蟄伏土中。

資源分佈:1.分佈很廣,我國南、北方均有。

2.分佈於東北及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栽培】

生活習性 水蛭對水質和環境要求不嚴。水溫一般在15-30℃時生長良好。10℃以下停止攝食,35℃以上影響生長。繁殖快,再生力強。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由生於帶分泌物形成卵繭,受精卵直接在卵繭內發育。

養殖技術 池塘、溝渠、水田均可放養,也可建造飼養池。飼養池四周埂高 1.8m,水深 0.8-1m,大小據飼養量而定,一般每1hm2水面可放養幼蛭90-150萬條。可魚蛭混養,但限於鰱魚類。

開始養殖時,捕捉野生水蛭作種苗。放養時各種品種分池飼養。每1hm2可一次性投放餌料300-450kg,如各種螺類、貝類、草蝦等,不宜過多,以防池水供氧不足和與水蛭爭奪空間。池中還可適當投放一些萍類或水草植物,即可作螺、貝、草蝦的飼料,又可為水蛭提供活動或棲息的場所。如見多數水蛭在水中游動不止,說明池內餌料不足,可用各種動物的血拌些草粉投放下去產。

4月下旬至6月中旬為產卵期,每條水蛭一次產出卵繭4個左右,經16-25d,每個卵繭孵出幼蛭13-35條。如餌料豐富,飼養密度適合,水質環境較好,到9-10月即可長成成蛭。

飼養管理 水質應保持清潔新鮮。7月中旬至8月下旬氣溫高,應適當換水。北方冬季池水要深一些,以陰謀詭計凍死。新開池要投放一些牲畜糞以培養浮游生物、調節水質和提高底面腐殖質。

為便於水蛭棲息和產卵,池底可放一些不規則石塊和樹枝,水池中間應建高出水面20cm的土平台5-8個,每個平台約1m2左右。池梗要設防逃溝,用磚砌成,溝寬12cm,寬8cm,一半鑲入土中,下雨時用密網攔住或在溝內撒些石灰,可防止水蛭隨流水逃走。嚴禁水蛭天適如烏龜、鱔魚、水鳥等進入。

【性狀】

性狀鑒別 (1)日本醫蛭扁長圓柱形,由多數環了組成,多彎曲扭轉,長2-5cm,寬0.2-0.3cm。背部暗綠色或黑棕色,有5條黃棕色縱線,入水易見;腹面灰綠色。前端稍尖,後瑞鈍圓,兩端各具一吸盤,後吸盤更顯著且較大體輕脆,斷面膠質。氣微腥。

(2)寬體金線蛭 呈扁平紡錘形,由多數環節組成,長4-10cm,寬0.5-2cm。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稍降起,有黑色斑點排成5條縱紋,入水清楚,腹面平坦橫黃色,兩側棕黃色。前端略尖,後端鈍圓,兩端各具一吸盤,後吸盤大而明顯。質脆易斷。氣腥,味鹹。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1表皮層細胞略呈五邊形,排列緊密,色澤黃,不甚透明。2纖維長短不一,成束或單個存在,透明。3縱肌纖維斷面成群或單個存在,中空,外層增厚,可見了增厚紋

【化學成份】日本醫蛭和寬體金線蛭含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氨其酸7種,占總氨基酸含量39%以上。以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 acid)、亮氨酸(leucine)、賴氨酸(lysine)和纈氨酸(valine) 含量較高。氨基酸總含量約占水蛭干重的49%以上。此外,水蛭主要含蛋白質、肝素(heparin)、抗凝血酶(antithrombin),新鮮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種抗凝血物質名水蛭素。(hirudin)另外水蛭還含有人體必需常量元素鈉、鉀、鈣、鎂等,並且含量較高。還含有鐵、錳、鋅、硅、鋁等共28種微量元素。

【藥理作用】

1.抗凝血和抗栓作用:水蛭水提物0.45g/kg灌胃後4小時及連續灌胃7天,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均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其抑制率隨藥物濃度的增高而提高,且能降低全血比粘度和血漿比粘度,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體外法試驗,水蛭水提物200mg/ml、100mg/ml及50mg/ml對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也有顯著的抑製作用。水蛭的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強於虻蟲、蟄蟲、桃仁等;醇制劑作用強於水制劑。

1.1.抗凝血作用:水蛭素(Hirudin,Hemophilin)不受熱或乙醇之破壞,是凝血酶抑制劑,每毫克水蛭素含10、400抗凝血酶單位的活性。20mg水蛭素可阻止100g人血之凝固。

1.1.1.研究結果表明,水蛭素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強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劑。它與凝血酶結合,形成一種非共價複合物。這種複合物極其穩定,解離常數為10-12數量級。且反應速度極快。由於水蛭素與凝血酶的親和力極強,在很低的濃度下,就能中和凝血酶。1μg水蛭素可以中和5μg凝血酶,相應於摩爾數比為1:1。水蛭素的抗凝活性是用標準凝血酶來測定的。能夠中和一個國際單位(NIH單位)凝血酶的水蛭素的量,為一個抗凝單位(lAT-μ)的水蛭素。

1.1.2.水蛭素不僅能阻止纖維蛋白原凝固,也能阻止凝血酶催化的進一步的血瘀反應。如凝血因子Ⅴ、Ⅶ、Ⅷ的活化及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反應等,均能被水蛭素抑制。其抑制率取決於水蛭素的濃度,血液凝固被推延或完全被阻止。

1.1.3.水蛭素不但抗凝血,而且對由凝血酶誘導的其它細胞的非瘀血現象也有作用。例如能夠抑制凝血酶誘導的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凝血酶對內皮細胞的刺激。

1.1.4.水蛭素也能抑制凝血酶對血小板的作用,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的結合,抑制血小板受凝血酶刺激的釋放,並能使凝血酶與血小板解離。Josenh A Jakubowski等按照水蛭素C-端殘基(53-64)模式,合成12肽的水蛭素片斷,其抗凝作用強於水蛭素,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和凝血酶時間(TT)都延長了。該片斷在抑制由凝血酶誘發的血小板活性方面,主要是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5-羥色胺釋放和TXA2的形成。Jean Marc Schlaeppi等制備了水蛭素的單克隆抗體,來研究水蛭素與凝血酶的作用,發現這些抗體與水蛭素的結合位置,都緊靠C-端殘基。

1.1.5.吻蛭素與水蛭素不同。水蛭素的作用是使凝血酶失活而抑制血液凝固,而吻蛭素從非藥用水蛭中分離到的成分的作用是直接對血纖維蛋白酶原和血纖維蛋白的溶解作用。沒有發現Haementeria ghilianii螞蟥唾液腺抽提物中含有凝血酶失活劑和人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試驗也證明Ca(2+)不是吻蛭素抗凝作用驅動者。由於吻蛭素在人和豬的血漿和人的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中有抗凝作用,這個發現具有一定的價值。首先,像水蛭素一樣,它可作為研究血液凝固機制的一種工具。其次,吻蛭素對存在於血漿中的蛋白質水解酶抑制劑不敏感,這是已知的獨一無二的血纖維蛋白水解酶。它在溶解凝血酶制劑方面具有理想的特性在臨床上用於溶解血凝塊,治療血凝塊引起的一些疾病如血栓等具有潛在的價值。

1.2.抗栓作用:1.2.1.水蛭素對細菌內毒素引起的大鼠栓形成有預防作用,並能減少大鼠的死亡率。

1.2.2.李凡等對水蛭素的溶栓作用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對實驗性血栓形成有明顯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Teruhiko法);對溶解溶血酶所致實驗性靜脈血栓有溶栓作用。

1.2.3.松田秀秋等以水蛭等藥材的70%乙醇提取物為實驗材料進行了體內和體外試驗,結果表明:水蛭等藥材與用於較初期瘀血的丹皮、桂皮、芍葯(抗血栓形成作用)的作用完全不同,其作用不是預防血栓形成,而是溶栓作用。

1.2.4.水蛭素對各種血栓病都有效,尤其是對靜脈血栓和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給予適當量的水蛭素,可抑制大鼠和兔頸動脈血栓的形成,形成的血栓比對照組小。血管壁損傷引起的頸動脈血栓和冠狀動脈的血栓形成,可以被水蛭素完全抑制。它能有效地抑制大鼠和斷奶的小豬的微血栓形成,減輕由凝血酶或內毒素在凝血系統誘導的改變,減少纖維蛋白沉積。

1.2.5.對於不同實驗模型,抗栓的有效劑量和血濃度也不一樣。用大鼠做實驗,比較水蛭素治療各種血栓的有效濃度,靜脈血栓和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所需的水蛭素血漿濃度最低,且均比肝素低。水蛭素治療靜脈血栓所需的血濃度是肝素的1/20,而治療DIC僅是肝素的1/50。因為在靜脈血栓形成過程中,主要的血漿凝固因子被活化,導致凝血酶的形成,而水蛭素是最強的凝血酶抑制劑。治療動脈血栓則要求較高的血漿濃度。B. Kaiser和F. Markwardt在大鼠實驗中發現,按40AT-μ/kg.Min的速度,由靜脈滴入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