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與《奇經八脈考》

  【生平】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李時珍生於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我國古代傑出的醫藥學家。

  【佚事】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為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導他。不出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公元1551年李時珍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公元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此期間,他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摘錄了不少醫學資料。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但由於他淡於功名利祿,在太醫院任職未及一年,就辭職歸家,專心著述。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於是他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三十五歲時,他就開始醞釀,並為之窮搜博博采,讀了大量參考書籍,開始編寫《本草綱目》。為了弄清許多藥物的形狀、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藥簍,帶著兒子及徙弟龐寬,「訪采四方」,跋涉無數窮山深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經過二十七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辛勤勞動,先後三易其稿,終於在公元1578年完成了這部聞名中外的藥物學巨著,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著作與成就】

  李時珍除了撰有《本草綱目》這一藥學巨著外,尚有《瀕湖脈學》、《脈訣考證》、《奇經八脈考》等醫著,後者是李氏對奇經八脈理論的歸納與闡述,成書於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刊行於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

  李時珍對針灸的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撰著了《奇經八脈考》一書,受到後世醫家的重視。

  《奇經八脈考》集前人對奇經八脈的有關論述,詳加考證,對每條奇經的循行和主治病證予以總結和闡述,旁徵博引,豐富了奇經八脈理論,補充了經絡學說。全書內容豐富,說理透徹,論證翔實,為後世醫家所讚賞。

  該書一反以往著作多以督、任二脈作為奇經八脈的綱領之說,而將陰維脈、陽維脈作為八脈之綱,這不僅可從書中的編排體例上看出來,而且在論述時也明確顯示了這一點。「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李氏的這一觀點對奇經八脈理論作了闡發,亦形成了奇經八脈中關於何者為綱領的一家之見。

 

  《奇經八脈考》在考證所載腧穴時,能詳加訂正或刪其重複,另外還補充了一些腧穴。如滑壽在《十四經發揮》中共載奇經八脈穴141個,《奇經八脈考》經過認真考訂和增刪後達到158穴。《奇經八脈考》的另一特點在於末尾的釋音部分,對人體解剖名稱、疾病及症狀名稱等作了詳細的解釋,為初學者提供了較大的學習便利。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