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的部位

關於脈診的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三種。

遍診法

遍診法,即《素問》三部九候診法。是遍診上、中、下三部有關的動脈。上為頭部、中為手部、下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為九,故稱為三部九候診法。

上部天是指兩側顳動脈,可以反映頭額及顳部的病痛;上部人是指耳前動脈,可以瞭解目和耳的情況;上部地,是指兩頰動脈,可以瞭解口腔和牙齒的情況。中部天,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處,可候肺氣;中部人,是手少陰心經的動脈處,可候心氣;中部地,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處,候胸中之氣。下部天,是足厥陰肝經的動脈處,候肝氣;下部人,是足太陰脾經或足陽明胃經的動脈處,候脾胃之氣;下部地,是足少陰腎經的動脈處,候腎氣。診察這些脈動部位的脈象,可以瞭解全身各臟腑、經脈的生理病理狀況。《素問·三部九候論》說:"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可見三部九候診法是一種最古老的診脈方法,其用義是何處脈象有變化,便可提示相應部位、經絡、臟腑發生病變的可能,而不是用一處或幾處脈象來測知全身情況。

三部診法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常用寸口、趺陽、太谿三部診法。其中以寸口脈候臟腑病變,趺陽脈候胃氣,太溪脈候腎氣。現在這種方法多在寸口無脈搏或者觀察危重病人時運用。如兩手寸口脈象十分微弱,而趺陽脈尚有一定力量時,提示患者的胃氣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陽脈難以觸及時,提示患者的胃氣已絕,難以救治。

寸口診法

始見於《內經》,詳於《難經》,推廣於晉代王叔和的《脈經》。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其位置在腕後橈動脈所在部位。(寸口分配臟腑的幾種學說比較表)

1、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

寸口脈象為什麼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病變?《素問·五臟別論》說:「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難經·一難》又指出:「十二經脈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以上說明獨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於寸口位於手太陰肺經的原穴部位,是脈之大會,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觀察胃氣的強弱;二是臟腑氣血皆通過百脈朝會於肺,所以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能反映於寸口脈象。

2、寸口脈的分部及臟腑配屬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脈經》:「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即以高骨為標際(橈骨莖突),其稍為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後(肘端)為尺,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

寸關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這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難經·十八難》說:「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這就和遍診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實異。

寸關尺分候臟腑,首見於《內經》,按照《素問·脈要精微論》所敘述的是。

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

後世對寸關尺分候臟腑,大致均以《內經》為依據而略有變更。如《難經》以小腸、大腸配心、肺,以右腎為命門;《脈經》以三焦配右尺;張景岳則以膀胱、大腸配左尺,以三焦、命門、小腸配右尺;《醫宗金鑒》則以左寸候心、膻中,右寸候肺、胸,左關候肝、膽、膈,右關候脾胃,兩尺候兩腎,左尺配小腸、膀胱,右尺配大腸,又以三部分候三焦。

以上所舉的幾家學說,其分歧點在於大小腸和三焦,而主要的分候五臟的觀點是一致的。目前關於寸關尺分配臟腑,多以下列為準。

左寸可候:心與膻中;右寸可候:肺與胸中。

左關可候:肝,膽與膈;右關可候:脾與胃。

左尺可候:腎與小腹;右尺可候:腎與小腹。

這種分配方法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為原則的,即是體現了上(寸脈)以候上(身軀上部),下(尺脈)以候下(身軀下部)的原則。

但必須指出,寸關尺分配臟腑,其所候的是五臟六腑之氣,而不是臟腑之脈出於何部,正如李時珍所說:「兩手六部皆肺經之脈,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

此外,也有不分寸關尺,但分浮中沉,左診心肝腎,右診肺脾命門,以候各髒病的,這是因病情危急,而求其根本的一種辦法。診老人、虛人、久病、產後等也可用此法。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