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德發展概述

(一)殷商周時期的醫德

殷商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疾病的認識還相當粗淺,其社會倫理的觀念也處於低級階段。周朝建立之後,道德提出了「敬神修德」的思想。開始用血緣關係確定家庭、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道德才有了行為規範的實際意義。《詩經》中許多詩句表明,周朝時期的性道德觀念已相當進步,「同姓不婚」、「一夫一妻」制。《周禮·天宮·醫師》中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凡即之有疾病者,……則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這種醫事制度可被看作是最古老的醫德評價。《周禮·地官·在司徒》中說:「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五曰寬疾。以本俗六安萬民。」這裡充分體現了醫學的人道思想,也反映出當時社會道德的水平。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醫德

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各種政治力量、學術流派粉墨登場,形成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為醫學經驗交流和積累創造了條件,醫學進入了以理論綜合及實踐經驗積累為特點的發展時期。此時醫巫分業,醫療活動在民間普及。醫學進步很快,陰陽學說,醫和的「六氣」病因學說,扁鵲創立的切脈、望色、聽聲、寫形等四診法,均在此時期。另外,脈診應用、經絡著作、骨外科手術、藥物麻醉、汞的藥用、痔瘺病的記載、醫療體操等均為世界之最。

醫學的發展促進了醫德的進步,醫學人道主義成為這一時期醫德發展的主流。儒家的「仁」是其倫理思想的核心,提出「醫乃仁術」,提倡「濟世救人」、「愛人、行善、慎獨」;墨家的「兼愛互利」也體現了醫學要「濟群生」的倫理思想;莊子崇尚「自然無為」、「少私寡慾」,至今仍為許多醫家傚法;楊朱「貴生」的倫理思想則永遠是醫學人道主義的核心內容;荀子強調「水火有氣而無生,……人有氣、有生、有知亦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這也為「濟群生」的醫德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想基礎。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不僅是我國第一部醫書,而且還是我國第一部有專門論述醫德內容的醫書,是我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醫德經典。其主要醫德思想有:1.認真傳道:「得其人為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漫洩天寶。」2.強調素質要求:醫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3.人命至重思想:「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4.注重現實,反對迷信:「治病必求於本」,「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適其脈候,觀其志意,與其產病能。拘於鬼神者,不可以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以言至巧。」5.重視預防:「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如此豐富的醫德思想,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秦、漢、三國時期的醫德

漢武帝時,在醫德方面確立了以「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思想來主導醫學的發展,並且這種思想統治醫學領域達兩千年之久。這個時期的醫德思想集中反映在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自序》中,主要的醫德思想有:1.明確從醫的目的:醫者要「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長全,以養其生。」2.強調嚴肅認真的態度:醫病不能「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3.強調廣博精深的知識:「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至哉?」

這個時期不僅積累了許多優秀的醫德傳統,還創造了美好的醫德形象,一是神化形象——華佗,他被人們塑造為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一名神醫;一是物化形象——「杏林春暖」、「橘井流香」,這些膾炙人口的醫德故事被後人傳為佳話。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醫德

魏晉時期,宗教盛行,儒、佛、道、玄等派別間相互依附,相互鬥爭,對醫學影響較大,尤其是道教的儒道雙修思想對醫德有深刻的影響。葛洪把儒家的封建倫理綱常與道家的神仙修道長生加以融和,提出了儒道雙修的原則。「為道者,當先立功德。」「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單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雖然這裡面有迷信色彩,但對激勵後人追求高尚醫德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五)隋、唐時期的醫德

隋唐時期的醫德繼承發展了醫學人道主義傳統,以孫思邈為代表的隋唐醫家,以尊重人和愛護人的生命為崇高的醫德目標,發展了傳統的生命神聖論。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有這樣的敘述:「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而此書中的「大醫精誠論」則是祖國醫德史中的一塊瑰寶。他所倡導的醫德規範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1.博極醫源,精勤不倦;2.同情病人,一心赴救;3.臨證省病,至精至微;4.言行端莊,不皎不昧;5.尊師重道,勿嬌勿妒。對此,孫思邈身體力行,成為歷代醫家的楷模。

(六)宋、元、明、清時期的醫德

宋代時醫學進步的同時醫德也有較大進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強調醫德修養,立德立:「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2.重視醫德評價,抑惡揚善:告戒病人切勿「輕以性命托『庸醫』」;3.協調醫患關係,相互尊重信賴:「醫不仁慈,病者猜鄙」,「於病又有何益」。

在醫學史上出現的「金元四大家」,為祖國醫學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在學派的爭論中獲得了共同的道德啟示:1.尊重人民的利益;2.服從真理;3.尊重事實,立足於事實,立足於觀察所得;4.尊重同道。

到了明朝,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繁榮,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隨之商品經濟的醫患關係也開始出現,商品觀念向醫德意識中滲透。因此,醫德理論中又增添了反商品意識的內容。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醫學文獻是李時珍花費30餘年心血撰寫成的《本草綱目》。此書「博而不繁,詳而有要」,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裡面蘊藏了許多醫德要義,體現出他嚴謹的治學態度,「涉山採藥,遍訪取方」;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不迷信權威,指出陶弘景、葛洪書中的錯誤,批判「割股事親」的愚昧觀念。另一個重要的醫德文獻是陳實功提出的「五戒十要」。

祖國醫學在清朝「康乾盛世」130年間曾得到了迅速發展,完成了第一、第二部醫學百科全書和第一套醫學教科書的編纂,整理研究了許多醫籍,出現了如葉天士、吳鞠通等一代名醫。對醫德發展有突出貢獻的當數喻昌,他一改以往醫家箴言式的空洞說教,結合臨床診治論醫德,寫出《醫門法律》一書。他把臨床診治的法則稱為「法」,把針對臨床診治中易犯的錯誤提出的禁例稱為「律」,對臨床醫生的醫療行為進行評價,開創了臨床醫德評價的先河。同時,他還第一個提出「篤於情」的醫德核心思想,「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篤於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揭示出醫德情感在醫德品質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無疑是對醫德理論研究的一次大的突破。

(七)民國時期醫德的發展

清朝滅亡後,由於受「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加上戰亂頻繁,社會動盪,更有西方醫學的衝擊,祖國醫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儘管有不少中醫界人士在醫德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影響較大的還是宋國賓的《醫業倫理學》,這是我國西醫學界第一部現代醫學倫理學著作。他的主要倫理思想是:「醫業倫理,一言以蔽之曰,仁義而己矣,博愛謂之仁,行而宣之謂義,故醫家當具愛人好義精神。」新中國之後,醫德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