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成立的北京中醫學會,是新中國第一個中醫學術團體。她從一個學術團體發展到眾多學術機構,從當初的200多會員發展到如今全國中醫藥會員千萬人,從單純團結起來為百姓提供服務,發展為集維權自律、開展學術、協助政府做好各項工作於一體的學術組織,不僅引領了新中國中醫藥學術的發展,開創了新中國中醫藥教育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的新局面,也為新中國城鄉基層醫療工作和創辦公立醫院積累了豐富經驗。
回眸歷史,中醫前輩捨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和高尚情懷,為發展學術夜以繼日的刻苦精神,為培養人才甘當人梯的精神,令人欽佩。也督促我們在盤點過去的同時,以史為鑒,總結經驗,奮發有為。
新中國最早的中醫學術團體
難忘中山公園的成立盛會
「中醫學會在歷史上是劃時代的會。中醫們應該組織起來,站在人民的前面,努力為人民服務。」這是時任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李德全在北京中醫學會成立大會上講的一番話。
那是1950年5月30日下午,雨後天晴。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國醫大師李輔仁至今記得當時的情景,大家熱情很高,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說,在舊社會,國民黨政府實行「廢止中醫」的政策,不重視中醫,不管中醫,任其自生自滅,阻礙了中醫的團結與進步。新中國剛成立,政府就將中醫工作擺上了議事日程,邀請趙樹屏、趙錫武等中醫座談,組織中醫成立自己的學術團體,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學習現代醫學,提高診療技術,為人民服務。為此,中醫受到極大的鼓舞,中西醫加強團結才能進步、學術也才能發揚光大成為大家的共識。
「在成立大會上,我們深深感到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國醫大師賀普仁說,成立中醫自己的組織,我們感到黨對中醫的關心與重視。同時,也很驕傲和自豪。他回憶,大會通過了學會會章和宣言,選出了趙樹屏、趙錫武、哈玉民、於道濟、魏龍驤、董德懋等15位執行委員和5位候補執行委員。
八面槽診所的徹夜燈光
學會成立了,在哪裡集會,在哪裡辦公成了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教授陳彤雲回憶,當時,她的先生、學會副主席哈玉民把自家在東城區八面槽的診所一層騰出約100多平方米,作為學會辦公和活動場所。
學會成立前後,幾十名骨幹常常聚集於此,商量成立和開展學會工作事宜。有時診所業務影響到學會工作,哈玉民就乾脆把診所停了。他們白天出診,晚間開會工作,徹夜的燈光伴隨他們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1950年6月的一天,學會在八面槽診所舉行了第一次執委會。按照會章,選舉趙樹屏為主席,哈玉民、白嘯山、潘兆鵬、趙錫武、於道濟、董德懋為副主席,並分別成立了秘書室、組織組、學術組、社會服務組、福利組、中藥組等,擬定了工作細則,使學會工作從宣傳、醫療、教育、科研等方面全方位展開,呈現出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景象,廣大中醫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隨後,學會組織會員加強政治與業務學習,先後成立預防、針灸、正骨專業委員會,舉辦各類學習班、研究會、學術講演會等。組織會員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為貧困患者全免處方費。這項活動遍及市內9個區共計212個診所。同時學會聯繫市內的國藥業公會,實現了全市國藥店對持有中醫學會施診藥方配藥,一律按八五折計算藥價。在協助政府推進衛生工作方面,先後協助市公共衛生局瞭解全市醫藥業現實情況,到各診療所分發卡介苗手冊,宣傳衛生常識,協助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籌備中醫藥展覽以及鑒定中藥處方等。同時,與全國各地中醫開展聯誼活動,交流中西醫團結意見,推廣與加強中醫組織工作。
1953年,因哈玉民賣房等原因,學會面臨遷址。此時,趙樹屏慷慨解囊,將自己10多間房無償捐給學會。1954年,學會執委趙心波將自己的私有房產和許多個人藏書無償捐贈給學會。這樣,學會有了辦公室、圖書室、雜誌編輯部、教室等。當時四大名醫之一汪逢春也捐贈了許多藏書和醫案。1956年至1961年,學會舉辦了多期中醫學習班。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北京中醫學會被迫停止一切活動。
六件大事奠定中醫事業基礎
記者從一份歷史資料上看到,學會成立之初的1950年5月,會員有225人,1年後,增加到861人,到1951年底,已有5萬人以上。學會如同一點「星火」,在北京乃至在全國逐漸呈現出「燎原」之勢。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教授閻潤茗是學會最早的會員。她介紹,1950~1956年間,學會主要做了6件大事:成立預防醫學委員會,舉辦預防醫學學習班,提高中醫隊伍整體素質;開辦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成立北京中醫學會門診部,成為全國培養中醫人才的搖籃;成立針灸委員會和針灸研究班,進一步研究針灸經驗,為針灸事業培養後備人才;成立聯合診所委員會和聯合診所,為中醫基層醫療機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成立出版委員會,出版《北京中醫》,帶動全國中醫學術發展;成立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組織西學中班,開闢了中西醫結合事業的先河。
拉開北京市中醫公辦教育序幕
1951年9月15日,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宣告成立,從此拉開了北京市中醫公辦教育的序幕。
預防醫學學習班應運而生
1950年,全國第一屆衛生工作會議確定了「預防為主,面向工農兵,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基本方針。北京市公共衛生局委託學會組織廣大中醫學習法定傳染病知識。當年8月,學會副主席哈玉民聘請協和醫學院何觀清、傳染病醫院院長張鑄和等共同籌備,成立了預防醫學委員會。後又成立了預防醫學學習班,聘請各大醫院院長、主任為教授。
當年10月14日,學習班在當時市第一衛生所禮堂上課。主要採取為期3個月的短期輪流學習。課程包括細菌學、免疫學、傳染病、滅菌學及防疫等。學習班經費除由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補助講義費一萬斤小米外,一切開支雜項皆由中醫學會設法籌措。雖然條件十分艱苦,教學設備簡單,但學員和教師情緒高漲.
從1950年10月至1953年11月止,預防醫學學習班共結業6個班,全北京市通過這一學習的共有1028人。北京市中醫師通過學習,對傳染病知識有了進一步認識,並在以後的防疫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辦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
「在中西醫團結的衛生方針指引下,中醫進修教育成為中醫工作中的中心環節。」趙樹屏的弟子、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第一班學員閻潤茗說,在預防醫學學習班學員紛紛要求成立高級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與學術水平的呼聲中,北京中醫學會隨即籌辦高級班,同時籌備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
該工作由哈玉民負責。他和其他同志一道聯繫校舍,編印教材,聘請師資,為新中國的中醫教育事業嘔心歷血,忘我工作。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舉行開學典禮後,高級班於1951年10月正式開課。哈玉民擔任校長,校址在北京同仁醫院對面的孝順胡同內。
學校主要招收預防醫學學習班畢業學員,課程分為社會科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術研究等24種,時間為1年。在進修現代醫學知識方面,先學基礎醫學,如生理、解剖、細菌、藥理等,隨後再學各科臨床醫學。每天授課3小時,討論1小時。有的老師還利用幻燈、掛圖、屍體解剖做示教。
該校第三班第四組的一位學員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通過進修,我們明確了服務對像和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堅定了學習信心;體會到團結、互助的好處,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明確了人體解剖構造和位置,學會了化驗、診斷等操作方法。
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從第5班開始為全國培養師資,由一個為當地培養中醫人才的學校變成全國中醫進修師資學校。學校先後成立了3個中西醫聯合門診部,吸收並發展中西醫既有療法,為病人服務。
為全國培養大量骨幹人才
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先後辦了7班,畢業學員有223人。學員中一部分由政府分配到河北、陝西、山西、綏遠、山東、浙江、遼西、天津等省市及其他縣區衛生基層組織,其餘大部分都響應政府號召組織聯合診所。由於他們分科會診,看病熱心,減免醫療費,頗受廣大群眾愛戴。
1956年,國家陸續在北京及全國各地興辦中醫高等院校、中醫研究院所和中醫公立醫院,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畢業的趙炳南、關幼波、鮑介麟等一批人,被選送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中醫學院以及到北京各大醫院工作。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從第一屆畢業生中挑選李介鳴、乜竹溪、閻潤茗3人到衛生部工作。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公佈了關於「組織中醫進修學校及進修班的規定」,並將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全部講義及教學掛圖刊印,分發各地參考採用。在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創辦期間,全國中醫進修教育機構從1950年的3個中醫進修學校、22個中醫進修班,發展至1953年的27校、131班,進修人數兩萬餘人。
為針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針灸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2010年11月16日,在聽到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國醫大師賀普仁回顧說:「可以認為,沒有當時的北京中醫學會,就沒有針灸委員會和針灸研究班,沒有針灸研究班,上世紀80年代針灸就不可能走出國門,更沒有今天的申遺成功。」
政府重視針灸的普及推廣
回顧過去,賀普仁感慨頗多。他說,針灸是我國特有的民間寶貴醫學遺產之一。幾千年來,雖然得到了繼承發展,但由於歷代統治政權的歧視和摧殘,針灸的學術發展也受到一定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非常重視針灸的普及推廣。1950~1951年,朱德、董必武、鄧小平、劉伯承等領導分別為當時出版的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