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素問·調經論》),說明氣與血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氣屬陽,無形主動,主溫煦;血屬陰,有形主靜,主濡養。這是氣與血在屬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區別。但二者又都主要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生理上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資生,共同維繫並促進著生命活動。所以元·滑壽《難經本義》說:「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氣與血之間的這種關係可以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一)氣對血的作用
氣對血的作用可概括為「氣為血之帥」,包括了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
1.氣能生血
氣能生血,是指氣參與並促進血液的生成,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營氣直接參與血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讀醫隨筆》說:「生血之氣,榮氣也。榮盛即血盛,榮衰即血衰。」
二、是氣的間接作用,即氣的氣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動力,可促進脾胃從飲食物中吸收水谷精微,轉化為血液。
三、是臟腑之氣的直接參與,即從水谷精微的化生,到心肺將精微物質轉化為血液,都不能離開脾、胃、心、肺之氣的參與。故《醫論三十篇》說:「血不獨生,賴氣以生。」氣能生血,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所以氣虛日久常可導致血液生成不足而見血虛證。根據這一理論,臨床治療血虛或氣血兩虛證時,在補血的同時加用益氣之品,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
2.氣能行血
氣能行血,是指氣的推動作用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對血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氣直接推動血液的運行,如宗氣、心氣、肺氣、肝氣等。
二、是通過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而間接達到推動血液運行作用,如元氣。
三、是氣的溫煦作用對血液的運行也有促進作用。故氣的正常運行,對保證血液的運行正常具有重要的意義。誠如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血榮氣衛氣論》所說:「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如果氣虛推動無力,或氣滯血行不利,均可導致血行遲緩,甚至瘀血;若氣機逆亂,升降出入失常,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則出現血液妄行的病變,或血隨氣升,或血隨氣陷等。故臨床上治療血液運行失常的病證時,常常配合補氣、行氣、降氣或升提的藥物。此即氣能行血理論的實際應用。
3.氣能攝血
氣能攝血,是指氣具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中運行,防止其逸出脈外的功能。這一功能主要與脾氣統血相關,是氣的固攝作用的具體體現。脾氣充足,發揮統攝作用使血行脈中而不致逸出脈外,從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運行及其濡養功能的發揮。若脾氣虛而固攝作用減弱,導致尿血、便血、崩漏、紫癜等出血病證,臨床稱之為「氣不攝血」。治療時可採用補氣攝血之法,以達到止血的目的。臨床上發生大出血的危重證候時,用大劑量補氣藥物以攝血,也是這一理論的具體應用。
(二)血對氣的作用
血對氣的作用包括了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面。
1.血能養氣
血能養氣,是指血液可以充養人體之氣,使氣保持旺盛。一方面氣依附於血而存在,而血液循環流布週身,能夠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以維持氣的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與氣生成有關的肺、脾、腎等髒,也需要得到血液的濡養,才能不斷地化生人體之氣。因此,血足則氣旺,血虛則氣衰。臨床常見久病血虛的患者,也伴有氣虛的表現,其原理即在於此。
2.血能載氣
血能載氣,是指氣依附於血中,依賴血之運載而布達全身。又稱「血能藏氣」、「血能寓氣」。氣屬陽,主動;血屬陰,主靜。由於氣的活力很強,運行疾速,極易行而不止,散而不聚,所以必須依附於有形之血,才能正常的流通。正如《讀醫隨筆·氣能生血血能載氣》所說:「氣之性情慓悍滑疾,行而不止,散而不聚者也。若無以藏之,不竟行而竟散乎?惟血之質為氣所戀,因以血為氣之室,而相裹結不散矣。」因此,臨床上大出血的患者,往往氣亦隨之脫失,形成氣隨血脫的危症;或血行瘀阻不暢,而引起氣機郁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