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與髒的關係

五臟之間的關係,古代醫家多借助五行生剋乘侮的理論來闡述。然而臨床實際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剋乘侮的範圍,現代人們主要立足於各髒的生理功能及特性本身,來探究髒與髒之間的豐富聯繫,進而揭示機體內在的自我調節機制。在五臟關係中,首先,心為五臟之大主,五臟的各種生命活動都是在心的主宰下進行的;其次,腎陰腎陽是五臟陰陽的根本,腎中精氣的盈虧決定著五臟陰陽的盛衰;另外,脾胃是五臟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衰旺決定著五臟氣血的多少。這裡主要以髒與髒兩兩相對的關係討論五臟之間的生理病理聯繫。

1.心與肺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故心與肺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心主血與肺主氣,即血液運行與呼吸運動之間的相互依存與協調方面。心主血脈,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運行,而血是氣的載體,氣附於血以運行全身,故肺主氣、司呼吸功能的正常有賴於心主血脈之協助。只有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行通暢,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才能正常。肺主宣發肅降,朝百脈助心行血,又是保證心血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只有肺氣充沛,宣降適度,心才能發揮其主血脈的功能。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行氣血,走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加強了血液循環與呼吸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因此,積於胸中的宗氣,成為聯結心肺兩髒之間功能的中心環節。在病理情況下,心與肺的病變可以相互影響。若肺氣虧虛,行血無力,或肺氣壅滯,氣機不暢,均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而出現胸悶、心悸,甚則面唇青紫,舌質紫暗等血瘀表現;反之,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導致血行異常,瘀阻心脈,也會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而出現咳嗽、氣喘,甚至咯出泡沫樣血痰等症狀。

   2.心與脾

心與脾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為用及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同上。在血液生成方面,心主血脈,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運行,心血可滋養脾土,血液環流轉輸脾運化生成的精微物質,以維持和促進脾的正常運化;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正常,血液化源充足,可保證心血充盈。在血液運行方面,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不息;脾主統血,使血液在脈中運行而不外逸,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維持正常血行。在病理情況下,若脾氣虛弱或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或統血失司,血液外逸,均可造成心血不足;反之,心血不足,脾失榮養,可導致健運失司。若思慮過度,不僅暗耗心血,而且會影響脾的運化,導致脾失健運。以上病理演變,最終均致心脾兩虛之證,一方面心血不足,血不養神,而見面色無華、心悸、失眠多夢、眩暈等症;另一方面,脾氣虛弱,有失健運,而見食少、腹脹、便溏、體倦等症。

3.心與肝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捨魂,故心與肝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血液運行與神志活動兩個方面。在血液運行方面,心主行血,為一身血液運行的動力;肝藏血,是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重要臟器。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運正常,而肝才能充分發揮其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肝藏血充足,疏洩有度,隨著人體生理需求進行血量調節,又有助於心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運行。在神志活動方面,心主宰人的心理活動,心神正常,則有利於肝主疏洩;而肝主疏洩,調節情志又藏血捨魂,肝主疏洩功能正常,氣血平和,心情舒暢,則有利於心主神志。心肝兩髒相互配合,共同維持正常的神志活動。在病理情況下,血液和神志方面的病變,心肝兩髒往往相互影響。心血不足與肝血虧虛之間常互為因果,最終導致心肝血虛,出現面色無華、心悸、頭暈、目眩、月經量少等症;由於血虛不能養神捨魂,又可見失眠、健忘、多夢易驚等神志病變。另外,情志過極,易化火傷陰,常導致心肝火旺或心肝陰虛等證,表現出心煩不寐,喜怒無常,或急躁易怒,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休等神志失常的症狀。此外,心血瘀阻可累及於肝,肝血瘀阻也可累及於心,最終導致心肝血瘀的病理變化。

4.心與腎

心與腎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心腎陰陽水火互制互濟以及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方面。首先,心腎水火既濟。心為陽髒,位居上焦,五行屬火;腎為陰髒,位居下焦,五行屬水。就陰陽水火升降理論而言,在下者以上升為順,在上者以下降為和。故心火 (陽)必須下降於腎,以資腎陽,使腎水不寒;腎水 (陰)必須上濟於心,滋助心陰,使心陽不亢。這種心腎陰陽上下交通相助,水火互濟,從而使心腎生理功能協調平衡的關係,稱為「心腎相交」,也叫「水火既濟」。其二,心腎陽氣互濟。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元陽,腎陽對人體五臟六腑均有溫煦作用,心陽亦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命火充足則心陽旺盛;而心陽已如上述可以下溫腎陽,心陽充足則命火不衰。其三,心腎精血互化。心主血,腎藏精,精和血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物質,心腎精血之間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為心腎相交奠定了物質基礎。其四,心腎精神互用。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之主宰,神全可以益精;腎藏精,精生髓充腦,腦為元神之府,積精可以全神。在病理情況下,若心火亢盛,下劫腎陰,或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使心腎水火既濟的正常平衡協調關係遭到破壞,常表現出失眠、心煩、心悸怔忡、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或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稱為「心腎不交」或「水火不濟」。其次,若心陽不振,不能下溫腎水,或腎陽虛衰,不能溫化水液,水氣內停,並上犯凌心,出現水腫,心悸怔忡,甚則喘咳不得臥,面舌青紫等症,稱作「水氣凌心」。另外,心血不足,血不化精,或腎精不足,精不生血,最終導致心神失養,髓海空虛,則見健忘、頭昏、耳鳴、失眠、多夢等症。

5.肺與脾

肺與脾的關係,主要體現為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方面兩髒之間的協同促進。氣的生成,主要依賴於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特別是宗氣的生成,須賴肺司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氣;脾主運化,化生水谷之精氣,二者相合積於胸中即為宗氣。所以,只有在肺脾協同作用下,才能保證宗氣的正常生成。故明·徐春甫《古今醫統》曰:「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在水液代謝方面,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正常地輸布與排泄,被稱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水液,水液的上騰下達,皆以脾為輸轉中心,被稱為「水之中州」。肺脾兩髒協同,是保證津液正常化生、輸布與排泄的重要環節。同時,肺之通調水道,有助於脾的運化水液,從而防止內濕的產生;而脾的轉輸津液,散精於肺,不僅是肺通調水道的前提,也為肺的生理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營養,兩髒在津液代謝方面又存在著相互為用的關係。在病理情況下,若脾虛生氣不足,土不生金,常導致肺氣虛;或肺病日久,耗氣過多,子病及母,亦致脾氣虧虛,最終表現出氣短、懶言、食少、腹脹、神疲乏力、便溏的肺脾兩虛之證。另外,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而為痰為飲,則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可出現咳喘痰多等症,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若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功能失常,濕內聚困脾,使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可見食少、倦怠、腹脹、便溏,甚則水腫等症。

6.肺與肝

肺與肝的關係,主要體現在氣機升降的相反相成、相互協調方面。肺居膈上,為五臟六腑之蓋,五行屬金,應少陰秋收之氣,其氣以下降為順;肝位於下,主疏洩,五行屬木,應少陽春升之氣,其氣以升發為宜。肺氣充足,肅降正常,有利於肝氣的升發;肝氣疏洩,升發條達,有利於肺氣的肅降。肝升肺降,相互協調配合,對全身氣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故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云:「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在病理情況下,肺肝升降失常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如肝郁化火,氣火上逆,灼傷肺陰,可致肅降失常,出現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咳逆上氣、胸痛、少痰,甚則咯血等症,稱作「肝火犯肺」或「木火刑金」;反之,若燥熱傷肺,肺失肅降,常累及於肝,使肝失疏洩,氣機不暢,在咳嗽的同時,可出現胸脅引痛脹滿、頭暈頭痛、口苦咽干、面紅目赤等症。

   7.肺與腎

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及肺腎之陰相互滋養等三個方面。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腎主管全身水液代謝,為主水之髒。肺的通調水道功能的發揮,有賴於腎陽的蒸騰氣化;而腎的主水功能的正常,有賴於肺的宣發肅降。兩髒密切配合,共同維持水液的正常輸布與排泄。其次,肺主氣司呼吸,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正常的呼吸運動雖為肺所主,但需要腎主納氣的協助。腎中精氣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氣才能肅降而下歸於腎,以維持呼吸的深度。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另外,肺腎在五行中為金水,有母子相生關係,金能生水,肺陰充足,輸精於腎,使腎陰充盛;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故水能潤金,腎陰充盛,上潤於肺,則使肺陰不虛。在病理情況下,若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失職,必累及於腎,而致尿少,甚則水腫;反之,若腎陽不足,蒸化失司,則水泛為腫,甚則上為喘促,咳逆倚息而不得平臥。正如《素問·水熱穴論》所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在呼吸運動方面,若腎的精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或肺氣久虛,久病及腎,均可導致腎不納氣,而出現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氣喘益甚等症。另外,由於肺腎陰液之間有金水相生關係,所以,肺陰虛損,久則必及於腎而致腎陰不足;反之,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肺陰,亦可致肺陰虛損,終至肺腎之陰兩虛,而出現顴紅、骨蒸潮熱、盜汗、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