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疾病的發生,除決定於正與邪兩個方面的因素外,還受環境、體質、精神狀態、先天遺傳和胎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環境因素

環境指人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主要包括氣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

1.季節氣候因素

四時氣候的異常變化,是孳生和傳播邪氣,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臟腑經絡之氣在不同的時令各有衰旺,人們對不同氣候的適應能力也有所差異,故不同季節氣候可有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如春季氣候溫暖多風,易生風溫病;夏季氣候炎熱,濕鬱熱蒸,易生暑熱或濕熱病;秋季氣候乾燥,易生燥病;冬季氣候寒冷,易生寒病等。部分疾病的發生與流行,也與一定的季節氣候有關,如麻疹、百日咳、感冒等,多發生在冬春季節,痢疾等多發生於夏秋季節。此外,自然界氣候的頻繁變化,如時寒時溫,忽晴忽雨,一濕一燥,人體難於適應和防護,亦可影響人體正氣,導致正氣相對不足而感邪發病,並常常誘發和加重宿疾。

季節、月、日等時間因素也能影響機體的調節和適應能力,產生相應的生理變化,所謂「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故中醫學歷來重視時間因素對發病的影響,如認為「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常常是宿疾復發和重病轉危的關鍵時刻。臨床上許多心臟病患者對二十四節氣特別敏感,節氣時必定發病,且病勢危重。中醫學還認識到月相的盈虧變化與發病有一定的關係,一般月虧時人體正虛而易患病。一日陰陽變化對發病的影響,則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2.地域因素

不同的地域,由於氣候特點、水土條件、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差異,常可影響人體的正氣,或孳生不同的病邪,出現不同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如北方氣候寒冷,易生寒邪致病;東南沿海,氣候溫暖,易生濕熱,多病瘡瘍;江河流域、湖泊沼澤之地,地勢低窪,水濕較盛,易生濕邪致病。有些地區,由於食物、飲水中缺乏人體必需的某些物質,常導致地方病發生。如遠離海洋的內陸、山區,因其水土缺乏碘質,可致癭瘤病(地方性甲狀腺腫)等。現代流行病學和地質學研究也表明,地殼表面元素分佈的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各地居民乃至所有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生理病理,使得一些疾病帶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地方性。此外,人長期生活於某一較為穩定的環境中,便會獲得對此種環境的適應性,因此不易生病;若環境突然發生變化,人在短時間內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則會容易感邪發病。

3.生活工作環境

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也可成為致病因素或誘發因素,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如生活居住環境陰暗潮濕或乾燥悶熱,空氣污濁、穢物淤積、蚊蠅孳生等,均給邪氣的傳播和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創造了條件。周圍環境中的廢氣、廢物、粉塵、噪音,以及農藥、殺蟲藥劑的廣泛使用等,均可導致空氣、水源、食物的污染,成為直接的致病因素,造成嚴重的疾病或急慢性中毒。此外,各種外傷、蟲獸傷、寄生蟲等致病也與某些特定的環境有關。

4.社會環境

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發生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社會環境中的所有變量都會對健康產生影響,且其不確定性及潛隱性也極大。影響健康和疾病的社會心理因素可大致分為如下幾類:

1社會制度,指為滿足社會基本需求,社會所擁有的信仰、規範和程序。如家庭、宗教、經濟和衛生保健制度。

2社會經濟情況,主要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

3社會文化變遷,即由各種因素導致的社會與文化重大變化。如社會動盪、價值觀念、風俗習慣、道德標準的變化。

4社會結構,指構成社會各種要素及其分佈情況,如社會階層、城鄉、婚姻等。

5生活方式或行為,即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為了生存發展而進行的物質和精神的消費活動,以及自殺與自殘、吸毒、酗酒、性變態、賭博等社會變態行為。

6社會性災害,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等人為災害。

7社會心理狀態,指在社會心理刺激、社會歧視、社會隔離狀態下造成的人格、精神和心理障礙。人類社會的各種變化,都會通過人們的心理影響軀體,即影響人的情志活動,如果人體不能自行調節與之適應,就會導致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從而產生疾病和誘發宿疾。

(二)體質因素

體質是因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的盛衰偏頗而形成的個體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氣的盛衰,因此體質的強弱常常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否。體質的差異,還決定著個體對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如偏陽體質易感風、暑、熱邪,耐寒;偏陰體質易感寒濕之邪,耐熱。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發病傾向性也不同,如肥胖之人或痰濕內盛者,易感寒濕之邪,易患中風、眩暈之疾;瘦人或陰虛之體,易感燥熱之邪,易患肺癆、咳嗽諸疾。體質還決定某些疾病發生的證候類型,感受相同的病邪,因個體體質不同,病邪性質往往順從體質特徵而變化,如素體陰虛陽亢者,受邪後多從熱化;素體陽虛陰盛者,受邪後多從寒化;素體津虧血耗者,易致邪從燥化;素體氣虛濕盛者,易致邪從濕化等。從而表現為熱證、寒證、燥證、濕證等不同的證候類型。

(三)精神狀態

精神狀態的好壞,是影響正氣強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精神狀態受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及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果情志舒暢,精神愉快,氣機通暢,氣血調和,則臟腑機能協調,正氣旺盛而健康少病。如果情誌異常波動,或多思善慮,非憂即怒;或癡情妄想,所願不得;或境遇變化,情緒低沉;或意外刺激,情緒緊張;或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噪音、自然災害等,均可嚴重地影響人體的精神狀態,導致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常,正氣不足,從而易於感邪發病。因此調攝精神,可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減少和預防疾病的發生。

(四)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胎傳因素,二者均可影響疾病的發生。其一,遺傳因素和胎傳因素決定體質類型。不同的體質對病邪的易感性和耐受性不同,因此影響疾病的發生有所差異。其二,人類在遺傳過程中,親代所發生的某些疾病也相應地遺傳給子代,此即所謂「遺傳病」;胎兒在母體發育過程中,各種因素通過母體作用於胎兒,致使其出生後易患某些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梅毒等,此即所謂「胎傳病」。遺傳病和胎傳病有一定的特點和規律,它們是從父母接受的遺傳信息或胎傳病邪所引發的,因此在胎兒期就已形成,或處於潛在狀態,很多疾病是終身的,除非經特殊治療,否則將痛苦一生。遺傳疾病是以垂直方式一代傳給一代,故某些疾病常以一定的比例出現於同一家庭中,胎傳疾病則無家族性。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