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介紹
患者,男,48歲,2008年5月26日初診。自述平素常有畏寒肢冷、便溏等症狀。從4月12日始,每日16時至22時出現發熱,體溫最高時達到39.5℃,一般都在38℃至39℃之間曾在當地某醫院治療月餘,診斷為「不明原因發熱」,先後用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林可黴素,阿奇黴素,滅滴靈,異煙肼等多種藥物治療,未見明顯效果,故自動要求出院,。出院後改投當地某中醫治療,予服黃連,黃芩,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治療,體溫不降反升,最高時達40.2℃,畏寒症狀更甚,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隨停剩餘中藥來診,診見:身體消瘦,精神不振,形寒肢冷,面色萎黃,伴全身乏力,頭暈心悸,自汗不止,食慾不振,便溏。自述腰背部冷甚,似有冷水澆灌。舌質淡胖,舌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而潤滑,脈沉細。辨證為脾腎陽虛,氣血兩虧。治宜溫腎暖脾,益氣養血。自擬方:炮附子10g,桂枝10g,乾薑10g,炙甘草10g,當歸15g,蒼朮15g,白朮15g,白芍10g,半夏10g,補骨脂10g,雞內金10g,大棗15g,木香10g,黃芪20g,黨參15g,酸棗仁20g,茯苓15g,菟絲子15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連服7劑,體溫漸至正常,精神明顯好轉,食慾改善,腹瀉亦止。後改服附子理中丸,歸脾丸調理2周,諸症全消。
討論
祖國醫學將發熱分為外感發熱和內傷發熱量大類,外感發熱多由六淫之邪侵襲人體所致;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為基本病機所導致的發熱。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熱勢輕重不一。本例患者即屬內傷發熱,其體溫升高為標,而畏寒肢冷、便溏等寒性症狀為本,故用黃連,黃芩,金銀花,連翹等寒涼藥物治療無效,反使病情加重。究其病因,本病乃由脾腎陽虛,氣血兩虧所致,故用溫腎暖脾,益氣養血之法指導遣藥組方,亦系循前人「熱因熱用」、「甘溫除熱」、「虛則補之」之法,而不是一味的用寒涼攻伐之品。「有是證用是藥」,藥證相符,故能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山東省諸城市精神衛生中心 丁樹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