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汗法,多遵從《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指導原則。筆者曾以汗法治一銀屑病10年病史,急性爆發患者,效果良好。
喬某某,男,19歲,2009年4月25日初診。
因慢性銀屑病急性泛發2月餘求診。刻下症見:四肢厥逆,皮損多為綠豆至黃豆大小,數目多而遍佈全身,頭面、軀幹、四肢、手足均有,色紅,鱗屑較多。很少出汗。左脈緩滑,右脈細弱,舌苔白膩略厚。治以麻桂各半湯加味:麻黃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6克,白芍9克,殭蠶6克,蟬衣6克,小薊30克,槐花10克,蒼朮6克,蒼耳子10克,白鮮皮15克,大黃6克,生石膏15克,4劑。生薑7片,大棗3枚,大米10粒為引。囑禁忌生冷飲食,多穿、多曬,低強度長時間運動,藥須溫服,服藥後溫覆以得微汗。
4月29日二診:胸部已得微汗少許,繼服上方。
5月13日三診:自覺汗出部位增多,汗出處皮損明顯好轉。因面部出汗少,舌苔白膩甚,舌下暗,左脈細,右脈浮弱。先用麻杏苡甘湯加味去除濕邪為主,處方:麻黃10克,桂枝9克,杏仁6克,甘草5克,薏苡仁15克,殭蠶6克,蟬衣6克,小薊30克,槐花10克,蒼朮6克,滑石30克,公英15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白蔻仁6克,半夏曲9克,羌活6克,石菖蒲6克,薑黃6克,大黃5克,炒白朮6克,藿香6克(後下),焦三仙各15克。並告之膩苔變薄後,用越鞠丸方加減散郁補氣陰,處方:川芎15克,蒼朮9克,神曲30克,梔子10克,淡豆豉10克,麻黃6克,連翹10克,炒山楂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炒萊菔子10克,陳皮6克,黃芪30克,黃精30克,益母草30克,蘇葉6克(後下)。7劑,水煎服,日1劑。
5月23日四診:自訴上次第一方吃3劑後換方。身上皮損明顯變薄,瘙癢明顯,面部發紅。雙手脈緩弱,舌苔變薄,舌下紅潤。改方為:麻黃6克,羌活3克,白蒺藜15克,荊芥6克,川芎15克,蒼朮9克,神曲30克,梔子10克,淡豆豉10克,連翹10克,炒山楂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萊菔子10克,陳皮6克,黃芪30克,黃精30克,益母草30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日1劑,連服1個月。
6月20日五診:左脈細弦,右脈緩滑,苔膩。身上皮膚已不幹,苔膩,故於前方中去黃芪、黃精、白茅根。為加強溫燥體內濕邪的力量,加入草果5克,乾薑12克。7劑,水煎服,日1劑。
7月1日六診:雙手脈細弱,苔膩減,不上火,出汗不徹。考慮脈弱為暑濕阻滯導致,遂於方中加入香附6克,厚樸6克,陳皮6克加強理氣化濕之功。汗出不徹,故另加生薑7片作藥引,囑如不上火,則每日逐加7片。
7月8日七診:生薑加至49片,服藥則汗,微有牙痛,生薑維持在49片。
7月15日八診:出汗較多,在49片生薑基礎上,加入溫白酒一兩,藥後服用為引。
7月29日九診:出汗均勻,皮損大部分消失,囑一周後停藥。
停藥後繼續每日飲溫白酒3兩,堅持多曬、多動、多穿、多吃辛味溫熱食物,自療鞏固。停藥後持續好轉,2月後皮損全部消失,隨訪至今體健。
按:在本例患者的治療中,用藥一直以辛溫為主,少佐寒涼、滋膩,以「汗出而解」為目的,取得良好療效。在這一過程中,方藥使用的正確是得效的一個原因,而治療中使用的大量生薑、溫白酒等辛味溫熱食物,則是得效的更重要的一個因素,不僅在治療時可助藥力,而且在藥物治療結束後,可以單獨起到食療鞏固的作用。
孫思邈《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為「食治」專篇,強調「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制之」,其實不僅食物有治療作用,日曬、運動、穿衣等都有針對「病源」的治療作用。筆者在患者臨床治癒後強調食療,利用食物的偏性調整患者體質,與強調日光浴、適度運動、穿衣求暖一起合稱為「四多」,為愈後不再復發提供了有力保障,恰合《黃帝內經》「治未病」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