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可以不談「邪」

中醫臨床每天都在講「攻邪」、「給邪出路」、「扶正祛邪」等等與邪相關的話語。但對於「邪是什麼」這樣的小問題,思考的人卻不一定很多。

有人認為邪就是致病微生物,攻邪就是殺滅細菌、病毒之類,於是出現了大劑量使用清熱解毒消炎中藥,堆砌在一起,目的在「攻邪」的治療方法。或有效或無效,貌似與西方醫學接軌,實則是「邯鄲學步」,忘了自己本來是會走路的了。

談到這裡,回答「邪為何物」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用現代語言,講清楚中醫術語的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於「中西醫醫學原理不同,病因的概念與理論也不同」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在臨床把中醫的思路和西醫的思路理清楚。借鑒是應該的,但是思路不清、「混打一鍋粥」是要不得的。

研製「高效、速效抗病毒中藥」之類的指導方針,研究出來的「新中藥」療效總沒有西藥可靠,原因就在於思路是錯的,用「做麵包的規則和標準」去評價「饅頭」的好壞,結果只有一個:我們再也找不到真正的「饅頭」了。

現代系統科學告訴我們:很多中醫方劑雖無抑殺細菌、病毒的成分,但它能在人體內造成不利於細菌、病毒生存的環境,使之難以複製;加之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抗損傷能力及修復能力,這種整體作用、綜合功效使之不殺菌、不殺病毒而細菌、病毒不能存活,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要蒸出好「饅頭」,必須有尊重「饅頭」自身規律的「規則和標準」。

回答「邪是什麼」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我們的思維回到產生這個概念的時代,原則是能用現代話講出來更好,不能的話寧願留存其原來古漢語的狀態,也不可胡亂解讀,不可破壞其本身理論體系的完整性。所幸筆者找到了「邪是什麼」用「現代話」解讀的不錯的答案,《〈黃帝內經〉「邪」概念內涵的學術解讀》一文中講到「邪的概念是對致病因素、致病條件及機體反應的綜合概括,實質上是一種病因模式」。

邪,從本質上講是「審症求因」的產物。是想出來的,思辨的結果,而不是確有其物。

前面回答了「邪為何物」的問題,而接下來便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寒邪是什麼?濕邪是什麼?痰邪是什麼?淫邪(《素問·上古天真論》「淫邪不能惑其心」,《靈樞·淫邪發夢》「淫邪泮衍」而成夢)是什麼……不是不能回答,而是使用每個術語都要經過一系列的換算、推理過程,有些太複雜。

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不去講「邪」,也能夠把「邪」所代表的核心內涵表達出來呢?

以銀屑病為例來說:正常的狀態,神志應該是平和的,皮膚應該是均勻微汗的,並且在一年四季應該保持均勻微汗的穩態。一過性的失調如果馬上自我調回來,對人體健康並無大礙。但是持續性的失調,如外界的持續寒冷、潮濕超過人體所能自我調節的範疇,如持續的情緒壓力、飲食偏頗、多思少動超過人體穩態自我緩衝、回歸的能力,於是在體表出現了均勻微汗的穩態消失的結果——或無汗、或汗出過多、或汗出不勻,銀屑病的皮損表現實際只是均勻微汗穩態偏離的表現之一。

治療就是分析「結果是如何產生的」,使患者的生活方式「猛回頭」,讓其整體狀態向原先的正常狀態逐漸靠攏。在這個基礎上,用藥物針對皮損的結果、針對汗出的不正常狀態作出調整,如溫通氣血,如開郁散結,如排泄體內的廢物,以促進患者機體的自我恢復。

以上就是筆者所作的中醫「現代話」在銀屑病診治上的嘗試,其中沒有直接講到「邪」,但「邪」的內涵已經得到了體現,治療中中醫先輩「扶正」、「祛邪」的方法也都可以「拿來」使用。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