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疳瀉案

《醫宗金鑒》中有疳瀉之說:「疳疾傷脾因作瀉,先清後補為妙訣,初宜清熱和中湯,久瀉參苓白朮捷。」古人認為疳由肥甘所致。多因小兒恣食肥甘,損傷脾胃,積滯中焦,日久形成疳疾,或說「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乾枯而患」;亦有人認為系「蟲動則侵襲蝕成疳」者。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胃嫩弱,常為不足,易為乳食、濕熱等病邪所傷,脾胃傷,津液耗則氣血虛衰,諸髒失養,故疳諸證隨之發生。 筆者多年前運用山楂配當歸為主治癒一例特殊兒童疳瀉案,介紹如下:

王某,女,6歲,2000年9月10日初診。

患兒出生在農村貧困家庭,母親精神異常,生活不能自理,出生後人工餵養,餵養無規律。兩年前,患兒因「腹瀉、嘔吐」到當地衛生室、衛生院等治療,嘔吐止,腹瀉卻時愈時作。前後分別運用參苓白朮散、蒙脫石散、慶大黴素顆粒等治療,收效甚微。故前來就診。

診見患兒枯瘦如柴,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精神不振,頭髮稀疏帶黃,腹部脹滿,食慾不佳,飯後半小時則有便意,稀便,每日二至三次,尿少,舌淡無華,舌苔薄少,脈細弱無力。

診斷:疳瀉。

辨證:脾腎虛弱。

處方:炒山楂5克,當歸8克,淮山藥8克,五味子6克,黨參6克,炒白朮6克,大棗5克,水煎兩次,共計約100毫升左右,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日1劑。

二診:患兒服用上方5劑後,食納增加,精神稍好,飯後便意次數適當減少,繼續用上方5劑。

三診:患兒精神明顯好轉,飲食基本正常,飯後便意感明顯減少,大便時稀時干,尿量增多,腹部脹滿稍好,用上方加木香5克,陳皮3克。

後隨症加減,共治療3周後,患兒飲食佳,精神抖擻,大小便如常,屬臨床痊癒,停藥。囑其家長注意調養飲食,隨訪1年,健康成長。

按 本例患兒因先天不足,脾腎受損,加上後天餵養不適,更傷脾胃,運化失調,清濁不分而致疳瀉。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氣化瘀等功效,《本草綱目》中有「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記載,具有消食化積功效,雖《得配本草》有「氣虛便溏,脾虛不食,二者禁用」的描述,然方用炒山楂,減少對脾胃損害。其消食健脾、行氣化瘀功效輔佐淮山藥、黨參、白朮補脾益腎。當歸具有補血潤腸作用,輔佐山楂健脾潤腸,腸道清濁分明,加上五味子收斂功效、大棗健脾開胃等,諸藥合用,健脾不留邪氣,潤腸不傷脾氣,中病機而獲效,病告痊癒。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