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卷五 溫熱

[FS:CONTENT_START]

某(二十) 脈數暮熱。頭痛腰疼。口燥。此屬溫邪。(溫邪入肺)

連翹 淡豆豉 淡黃芩 黑山梔 杏仁 桔梗

某 溫邪化熱。肺痺喘急。消渴胸滿。便溺不爽。肺與大腸見症。

淡黃芩 知母 鮮生地 阿膠 天冬 花粉

謝 積勞傷陽。衛疏。溫邪上受。內入乎肺。肺主週身之氣。氣窒不化。外寒似戰慄。其溫邪內郁。

必從熱化。今氣短胸滿。病邪在上。大便瀉出稀水。肺與大腸表裡相應。亦由熱迫下洩耳。用辛涼輕劑為穩。

杏仁 桔梗 香豉 橘紅 枳殼 薄荷 連翹 茯苓

龔 襁褓吸入溫邪。釀為肺脹危症。

蘆根 桃仁 苡仁 冬瓜子

施 久患虛損。原寢食安舒。自服陰柔膩補。不但減食不寐。脘中常悶。渴欲飲涼。此口鼻吸入溫邪。先干於肺。誤補則邪愈熾。氣機阻塞。弱質不敢開洩。援引輕揚肅上。兼以威喜丸。淡以和氣。上焦得行。可進養胃法。

白沙參 苡仁 天花粉 桑葉 郁金 兼服威喜丸

王 溫邪發熱。津傷。口糜氣穢。(溫邪劫津)

捲心竹葉 嘉定花粉 知母 麥冬 金石斛 連翹

某 春溫身熱。六日不解。邪陷劫津。舌絳。骨節痛。以甘寒熄邪。

竹葉心 知母 花粉 滑石 生甘草 梨皮

丁 口鼻吸入熱穢。肺先受邪。氣痺不主宜通。其邪熱由中及於募原。布散營衛。遂為寒熱。既為邪踞。自然痞悶不饑。雖邪輕未為深害。    留連不已。熱蒸形消。所謂病傷。漸至於損而後已。(熱傷胃津) 桂枝白虎湯。

又 氣分之熱稍平。日久胃津消乏。不饑不欲納食。大忌香燥破氣之藥。以景岳玉女煎。多進可效。忌食辛辣肥膩自安。竹葉石膏湯加鮮枸杞根皮。

楊 伏邪發熱。煩渴。知饑無寐。乃胃津受傷所致。擬進竹葉石膏湯加花粉。

葉 熱傷氣分。用甘寒方。白虎湯加竹葉。

某 右脈未和。熱多口渴。若再劫胃汁。怕有脘痞不饑之事。當清熱生津。仍佐理痰。俟邪減便可再商。

麥冬 人參 石膏 知母 粳米 竹葉 半夏

葉(二八) 仲景雲。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不寒癉熱。令人消爛肌肉。條例下不注方。但曰以飲食消息之。後賢謂甘寒生津。解煩熱是矣。今脈數。舌紫渴飲。氣分熱邪未去。漸次轉入血分。斯甘寒清氣熱中。必佐存陰。為法中之法。

生地 石膏 生甘草 知母 粳米 白芍 竹葉心

毛(六十) 溫邪熱入營中。心熱悶。脅肋痛。平素痰火。與邪膠結。致米飲下嚥皆脹。老年五液已涸。忌汗忌下。(熱入心營)

生地 麥冬 杏仁 郁金汁 炒川貝 橘紅

馬 少陰伏邪。津液不騰。喉燥舌黑。不喜飲水。法當清解血中伏氣。莫使液涸。

犀角 生地 丹皮 竹葉 元參 連翹

陳(嫗) 熱入膻中。夜煩無寐。心悸怔。舌絳而干。不嗜湯飲。乃營中之熱。治在手經。

犀角 鮮生地 黑元參 連翹 石菖蒲 炒遠志

又 鮮生地 元參 天冬 麥冬 竹葉 茯神 金箔

又 陽升風動。治以鹹寒。

生地 阿膠 天冬 人參 川斛 茯神 麥冬

張 營絡熱。心震動。復脈湯去姜桂參加白芍。

陸(六九) 高年熱病。八九日。舌燥煩渴。譫語。邪入心胞絡中。深怕液涸神昏。當滋清去邪。兼進牛黃丸。驅熱利竅。(熱邪入[FS:PAGE]心胞)

竹葉心 鮮生地 連翹心 元參 犀角 石菖蒲

胡 脈數。舌赤耳聾。胸悶。素有痰火。近日冬溫。引動宿病。加以勞復。小溲不利。議治胞絡之熱。

鮮生地(五錢) 竹葉心(一錢) 丹參(一錢半) 元參(一錢半) 石菖蒲根(六分) 陳膽星(六分)

顧 溫邪誤表劫津。邪入胞絡內閉。至寶丹。

王 吸入溫邪。鼻通肺絡。逆傳心胞絡中。震動君主。神明欲迷。瀰漫之邪。攻之不解。清竅既蒙。

絡內亦痺。幼科不解。投以豁痰降火理氣。毫無一效。憶平脈篇。清邪中上。肺位最高。既入胞絡。氣血交阻。逐穢利竅。須藉芳香。議用局方至寶丹。

施 溫邪如瘧。陰氣先傷。苦辛再傷陽及胃。內風肆橫。肢掣螈 。邪閉心胞絡中。痰潮神昏。乃熱氣蒸灼。無形無質。此消痰消食清火。竟走腸胃。與病情隔靴搔癢。速速與至寶丹三分。冷開水調服。若得神清。再商治法。

顧 飲酒又能納谷。是內風主乎消爍。當春盡夏初。陽氣弛張。遂致偏中於右。診脈左弦且堅。

肌腠隱約斑點。面色光亮而赤。舌胎灰黃。其中必夾伏溫邪。所怕內閉神昏。治法以清絡宣竅。勿以攻風劫痰。扶助溫邪。平定廓清。冀其帶病久延而已。

犀角 生地 元參 連翹心 郁金 小青葉 竹葉心 石菖蒲

又 目瞑舌縮。神昏如醉。邪入心胞絡中。心神為蒙。謂之內閉。前案已經論及。溫邪郁蒸。乃無形質。而醫藥都是形質氣味。正如隔靴搔癢。近代喻嘉言。議謂芳香逐穢宣竅。頗為合理。絕症難挽。聊盡人工。至寶丹四丸。勻四服。涼開水。調化。

包 老年下虛。春溫上受。痰潮昏譫。舌絳黃苔。面赤微痙。先清上焦。(熱邪閉竅神昏)

天竺黃 金銀花 竹葉心 連翹 竹瀝

張 溫邪自裡而發。喉腫口渴。舌心灰滯。上焦熱蒙。最怕竅閉昏痙。苦寒直降。攻其腸胃。與溫邪上郁無涉。

連翹 黑梔皮 牛蒡子 杏仁 花粉 馬勃 栝蔞皮 夏枯草 金汁 銀花露

張 週歲內。未得谷味精華。溫邪吸入。上焦先受。頭面頤頷腫浮。邪與氣血混處。刀針破傷經絡。溫邪內閉熱壅。蔓延三焦。昏寐痰潮。舌刺捲縮。小溲點滴混濁。熱氣結錮在裡。但膏連芩梔之屬。藥性直降。竟由胃達腸。而熱氣如煙如霧。原非形質可蕩可掃。故牛黃產自牛腹。原從氣血而成。混處氣血之邪。藉此破其蘊結。是得效之因由也。夫溫熱時癘。上行氣分。而漸及於血分。非如傷寒足六經。順傳經絡者。大抵熱氣鴟張。必熏塞經絡內竅。故昏躁皆裡竅之欲閉。欲宣內閉。須得芳香。氣血久郁。必致瘍毒內攻。謹陳大意參末議。用紫雪丹三分。

微溫開水調服。

褚 溫邪中自口鼻。始而入肺。為咳喘。繼傳膻中則嗆血。乃心營肺衛受邪。然邪在上焦。壅遏阻氣。必聚為熱。痰臭嗆渴。是欲內閉。惜不以河間三焦立法。或謂傷寒主六經。或謂肺癰專洩氣血。致熱無出路。胸突腹大。危期至速矣。即有對病藥餌。氣湧沸騰。勢必湧吐無餘。焉望有濟。夫溫熱穢濁。填塞內竅。神識昏迷。脹悶欲絕者。須以芳香宣竅。佐牛黃金箔深入髒絡。

以搜錮閉之邪。今危篤若此。百中圖一而已。紫雪丹。

陳 溫邪逆傳膻中。熱痰蔽阻空竅。所進寒涼消導。徒攻腸胃。毫無一效。痰乃熱熏津液所化。

膻中乃空靈之所。是用藥之最難。至寶丹芳香。通其神明之竅。以驅熱痰之結極是。但稚年受溫邪。最易陰虧津耗。必兼滋清以理久伏溫邪為正。

犀角 鮮生地 元參 連翹心 丹皮 石菖蒲[FS:PAGE]化服至寶丹

某 濕為漸熱之氣。迷霧鬲間。神機不發。三焦皆被邪侵。豈是小恙。視其舌伸縮如強。痰涎粘著。內閉之像已見。宣通膻中。望其少蘇。無暇清至陰之熱。

至寶丹四分 石菖蒲金銀花湯送下。

王(十八)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其熱從陰而來。故能食。形瘦。脈數左盛。兩月不解。治在血分。(熱陷血分)

生鱉甲 青蒿 細生地 知母 丹皮 淡竹葉

許 溫邪已入血分。舌赤音低。神呆潮熱。即發斑疹。亦是血中熱邪。誤汗消食。必變昏厥。

犀角 細生地 元參 丹皮 郁金 石菖蒲

張 舌絳裂紋。面色枯槁。全無淖澤。形象畏冷。心中熱焚。邪深竟入厥陰。正氣已經虛極。勉擬仲景復脈湯。合乎邪少虛多治法。(熱入厥陰) 復脈去人參生薑加甘蔗汁代水煎。

又 熱病誤投。表散消導。正氣受傷。神昏舌強。勢如燎原。前進復脈法。略有轉機。宜遵前方。去桂加參。以扶正氣為主。復脈湯去桂加人參甘蔗汁代水煎藥。

又 進甘藥頗安。奈陰液已涸。舌強音縮。撫之干板。較諸已前齦肉映血有間。小便欲解掣痛。

猶是陰氣欲絕。欲寐昏沉。午間煩燥。熱深入陰之征。未能穩許愈期也。

生白芍 炙甘草 阿膠 雞子黃 人參 生地 麥冬 炒麻仁

某 誤下熱陷於裡。而成結胸。所以身不大熱。但短氣胸滿煩躁。此皆邪熱內燔。擾亂神明。內閉之象。棘手重恙。仿仲景瀉心法。備參末議。再候明眼定裁。(誤下熱陷成結胸)

川連 黃芩 半夏 炮淡乾薑 生薑 枳實

吳 神氣如迷。不饑不食。乃苦辛消導發散。劫奪胃津所致。蓋溫邪手經為病。今世多以足六經主治。故致此。[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